網頁

搜尋此網誌

2010年12月25日星期六

太極 - 十三勢行功心解

-------------------------------------------------------------------

原文:
十三勢行功心解
以心行氣,務令沈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
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也。發勁須沈著鬆淨,專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氣遍身軀之謂〉。
運勁如百煉鋼,無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鵠,神如補鼠之貓,靜如山岳,動如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 放,斷而復連,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 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氣沈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
──── 武禹襄先生


<太極拳十三勢行功心解> 楊澄甫注釋

以心行氣,務令沈氣,乃能收斂入骨
註: 心以精神意氣之總稱,乃指走架時一拳一動以精神為主動,驅使其氣,即每一開合之,開時必須直行之,則自然沈著而有纏勁,其氣就自然而收斂入骨髓矣。

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註: 用功既久,氣能隨意而運動,則身之運動,為意之運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氣)因以心行其氣也,所有屈伸起落,務須曲線緩和,毋使身用內發生稜角之病,是之為順遂,如此則身可從氣,而氣可從心矣。

精神能提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
註: 使目平視,兩頭略拔,則謂虛靈頂勁,精神自然而連帶提起矣,亦即頭頂上有掤勁之謂也。頭頂上有掤勁,則可減去身之重量,其轉動自然輕靈,而無遲重之虞矣。

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動虛實也。
註: 每一動作其身手均有主賓之,如能隨機換意互為主賓,意之所至氣即隨之,是之謂靈,意左則左為實,意右則右為實,能如意而倒換之,意氣不滯住某一點,是為活,內中順遂,是之謂圓,能保順遂以倒換,亦即虛實之變化也。

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註: 頭頂懸起為調整身之中正法,中正者,必須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如有偏傾,只能支撐他之一方有掤勁,失去其餘之七方矣,故氣向下沉,則意不浮躁,而身體安定舒展,自然中正不偏,能得中正何方來何方即可支撐之,故無論如何變化之動作,而身體均須中正內行之。

發勁沉著鬆淨,專主一方。
註: 此言凡發勁時其身平均須在掤勁中沉著行之,尤須不准發絲毫努責作用,如無努責為之”鬆”,體會空洞謂之”淨”,如斯鬆淨沈著之勁,而具彈性,方有發之可能 也,發時雙手本係相對而相異,以求保持身體之平衡,然雙手雖由相對相異之方向而發,然發時之雙手仍應有虛實之,須一手為主,一手為賓,即一手輕,一手重之 謂也。

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
註: 人身之九曲,如拳節、腕節、腰節、胯節、脛節是也,行氣如九曲節者,乃所有之關節均須順遂圓滑如珠,行氣九節之中,即所謂節節貫串之功也,決無微料稜角玫不便之處,是為至要也。


運勁如百煉鋼,無堅不摧
註: 百煉之鋼,成繞指之柔鋼。「柔」非棉花之柔,可以之柔中帶鋼,外柔而內剛也,內剛柔由掤勁而產生,掤勁生於筋直之氣功,凡人運動能煉到百煉之鋼如繞指柔時,則身內之堅块不化之處,莫不摧去無遺矣。

形如捕兔之鵠,神如捕如之貓。
註: 運動時其形狀如高空捕兔的鵠,盤旋無定,此指精神之活潑,且活潑之中而有集注,並蓄勢待發,有似伏地捕鼠之貓,運機即發之精神也。

靜如山岳,動如江河。
註: 靜如山岳,言其形沈著不浮,一靜無有不靜,如山岳屹立,所謂神宜內斂是也,動如江河,言其動作之波動不停起伏相間,如江河之滔滔不絕,所謂意氣宜鼓盪也。

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
註: 曲中求直者,乃求直其性,非伸直手足之謂也,蓄而後發者,乃發由蓄生,有蓄而後有發,蓄得足而發得脆也。

力由脊發,步隨身轉。
註: 含胸拔背,以成蓄勁之勢,脫扣發勁,先沉其肩,勁則方可由脊背發出,此勁乃中正之勁,且為全身之勁也,步隨身轉則為功,身隨步轉則為病,凡運動之身有移動,步亦隨之,而移動為左顧右盼之步,不然成為外擺之步。

收即是收,放即是放,斷而復連,連而復斷。
註:收,為放收,放,為收放,兩者互為表裡,如環之無端,此運動滔滔不絕之功也。蓄發勁,其發出之勁反斷,則勁方可越出身外,所謂後連者乃係按勁,即摺疊之之功用,先求能己之斷勁,而後可以連接他人之勁也。

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
註: 運動至終點時,若再按之,非往即復,其往復中間必摺,而往疊之,而復所謂意上寓下之謂也,進退之有轉換,乃足之摺疊,故摺疊在步轉換,在步轉換者,顧盼之步,即所謂步之進退須先顧盼二步為摺疊而後再進退。

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
註: 外愈柔而內愈剛者,因內有掤勁之故也,有掤勁外而極柔軟,則裡面極剛矣,有如彈簧乃最柔之物,然其質剛為最堅剛也,呼吸急促則意志不清,必之氣滯矣,若呼吸深長,謂之能呼吸,則心神安寧,而轉換摺疊自然靈活矣。

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
註: 養氣須直養,筋直則靈活鬆淨而易貫串,苦曲壓則滯住而動,致成努責,易病害矣,勁須曲蓄,則彈性足,蓄之無餘,太過為偏,是有缺陷之曲蓄,所以謂之病矣。

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脊為旃
註: 心為主帥以發令,氣為傳旗如聽命,而後行腰為大纛,魏然挺立不偏,無昧可倒,腰以下至尾閭,脊如旗屈,收以拔骨,使脊骨有偏長之能也。

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鎮密矣。
註: 初步練習時,須大開大展,須全身鬆開氣達梢,功夫愈進,則求緊湊,其大圈漸進於小圈,由外顯之圈,成為內隱之圈,是可成為鎮密無向之運動,方會放之則進,卷之則退,藏於慎密之義也。

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淨,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
註: 凡走架子以心意為本,身體為末,即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之謂也,身體鬆開,而腹腰存想為空洞無物,則一切方可由腰脊而動,即不亂動是之謂靜也,此運動時不一二選擇,應時時刻刻銘於心也。

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
註: 即以背為中心,乃運用離心力本也,如覺每一動作,背上之反應會繃緊,則失去此義也,統能以此行之,為養氣斂入骨髓之法也。

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
註: 內固精神,則神注易得內剛之功,外示安逸,則神怡易得外在之效,邁步如貓行,乃指所有邁步須如捕鼠時的貓下伏鏟地而邁步也,運勁如抽絲之旋轉,如來福線之螺轉也。掤出為順抽絲,採入為逆抽絲,有如公母二螺絲也。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在神則活。
註: 雖然以心行氣在意不在氣,若注意在氣,則意為氣所擊而生滯也,蓋神速而氣慢,欲練氣合神,必須意而神不在氣之本身,然後神能導引其氣變為神,則氣隨之功可得矣。

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
註: 有氣者無力,無氣者能柔,有力者無氣,無氣者純剛,故專柔專剛均屬非太極拳,必須剛柔相濟,若力氣隱於,則柔於外,則剛欲求柔於外而剛於內,是之為勁,故 須去力以求勁得後乃活氣,方可得氣之用,使生彈性,欲得氣活,須氣貫串遍於身軀如輪之旋轉之不休,欲得輪之旋轉,須有輪之中心有軸,故有左右上下旋轉均以 腰脊為主宰也。


http://www.drag-on-arts.com/phpbb/viewtopic.php?p=3851&sid=20306da045c2e15065297e038d81b726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