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搜尋此網誌

2011年8月27日星期六

太極養生關節操

-------------------------------------------------------------------

在網上找到十分之好, 陳家太極的熱身操:

(1) 太極拳以鬆為本, 加上頂頭懸 (拉直頭頸), 鬆肩沉肘, 鬆胯, 裡襠含
(2) 如寫明 "肩" 運動者, 注意鬆肩.
(3) 如寫明 "腰背" 運動者, 以背發力.
(4) 鬆 "胯" 者, 再重複: 環跳+膝+踵是同一組肌肉, 必須儘量坐後, 膝不過趾
 


----------------------------

太極養生功關節操(第一套)

太極養生功關節操第二套

第三套養生功 活絡關節操

2011年8月15日星期一

杨式太极拳天机直泄

-------------------------------------------------------------------

http://www.chengou.com/KungFu/theory/201108103654.html

一.太极拳系内家拳,力出于骨、劲蓄于筋,不求皮坚肉厚,而求气沉骨坚,故无张筋错骨之苦,无跳跃奋力之劳,顺其自然,求先天之本能,为返本归原之功夫。­

    二.练太极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确,则进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觉。学者宜细心体味之。­


    三.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铛,到老无成。有十年太极拳不如三年外家拳讥。故第一须勤,第二须悟。功夫如何,视智慧如何。但勤能补拙,须自勉之。­

    四.练拳时呼吸不要勉强行深呼吸。功夫纯熟,自然呼吸调匀,否则有害无利。­

    五.太极十三势本为导引功夫,导引者导引气血也,故功夫纯熟气血调匀,百病消除。千万不可自作聪明。如舌顶上腭,气沉丹田等类,功夫到后自然气沉丹田而行百脉,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强求。­

    六.松肩垂肘,乃言力不可聚于肩背。要将力移至臂部肘前一节(注:即为曲池发劲),此乃意会而不是能言传者。学者要细心体味之,不可拘泥而行之,不得滞重力沉难于轻灵。­

    七.提顶吊裆,提顶要天柱(背脊)直也。吊裆,裆气由尾閭向上提(注:尾闾后翻)也。收劲时胸要稍稍含虚,发劲时要天柱中直,切不可含胸驼背,以致肺部受伤。­

    八.练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开展筋脉,第二趟校正姿势,第三趟再加意形。纯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注:即为拳意上手),则进步更速。倘每次一趟,日练十余趟也无用处。如年老活动血脉者,不在此例。­

    九.知觉懂劲要多推手,自得粘(沾)连黏随之妙。如无对手,勤练架子,及时时两臂模劲,假想敌人进攻,我以何法制之,日久亦能懂劲。惟进步较慢。­

    十.推手时要细心揣摩,不可将对方推出以为笑乐,务要使我之重心对方不能捉摸。对方重心时时在我手中。­

    十一.太极拳行立坐卧,皆可行功。其法以心行气,而求知觉(注:时时揣摩)。譬如无意之间,取一茶杯,用力持之如何感觉,行路之时,举步轻重。立定之时,屈腿而立,直腿而立;一足着力,双足着力均可体验之。­

    十二.初步练拳时觉浑身酸痛,此乃换力,不可驚恐,亦不要灰心。半月之后即觉腰腿轻快。神满气足。­

    十三.架子练熟,推手入门乃讲功劲。太极拳有黏动劲、跟随劲、轻灵劲、沉劲、内劲、提劲、搓劲、揉劲、贴劲、扶劲、摸劲、按劲、入骨劲、牵动劲、挂劲、发劲、寸劲、脆劲、抖劲、去劲、冷不防劲、分寸劲、畜劲、放箭劲、等劲。领略各种劲,在知觉运动中求之。一人求之较难,二人求之较易。因人是活物,发劲之外尚有灵感作用,务在人身上求之。如无对象,在空气中求之(注:以空气为水)。如打沙包,转钢球俱无用也。­­

    十四.兹将灵感劲分析如下:­

     太极拳云,其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此发劲之原理。再有禁忌,如膝不可过足尖,伸手不得过鼻尖。上举不得过眉,下压不得过心窝,此古遗训。如违此禁忌,力卸矣。变化之妙,主宰于腰,如以右手斜左推人,已过鼻尖,力已斜矣。但左胸往後稍含,腰部稍稍向左转,力又足矣。此变化在腰,主宰于腰也。形于手指者。浑身轻灵,刚坚之劲在于手指,则如纯钢松软之条。上有铁链向前一弹,所当披靡,无法禦之。学者细心推敲,不久可得内家真劲。­

    十五.人为动物,并具灵感。譬如我以拳击一人,彼人当以手推开,或身子闪开,决不能静力待打,抵抗人之本能也。静物则不然,如悬一沙包,垂悬不动。拳击之後,当前後鼓荡,然其鼓荡之路线,乃一定之路线。向左击之,向右荡回。此乃物之反应也。人则不然,一拳击去,对方能抗能空。变化无定,此人之反应也。拳术家有三字,稳、准、狠。等闲,我不发劲,发则所当披靡。然何以求稳、准、狠。­

    先须求灵感。如何求灵感。读者应在前篇王宗岳先生之行功论内求之。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须在似动非动之时,意未起形未动之间,争此先者,所当披靡矣。­

    十六.或云练太极拳后,不可举重物,不可用蛮力,此则未必尽然。未学太极拳,一身笨力,全体紧张,既学太极拳,全体松软。筋畅气通。务必练去全身紧张仍须保持原来之笨力。因松软之后,笨力变为真劲矣。昔人谓笨力称之曰臂(膂)力。其力在肩臂之间也。不能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也。故笨力是(为)本钱,松软是用法,用得其法,小本钱可以做大事业。不得其法,本钱虽大,事业无成也。故得太极拳真理之后,举重摔角,拍球赛跑,随意可也。不必禁忌。但以编者愚见,各种运动。不如多打几趟拳。­

    十七.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即阴阳也。在此原子时代,何物非阴阳。故行功论有云,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偏沉双重,阴阳不匀也。故读者于举手抬足,务须注意,一阴、一阳、一虚、一实。老子曰:吾善藏其余,祈揣摸之。­

    十八.太极文武解。文武二字。乃神形之意也。­

   十九.以上写出各条均经验也,理论也。真之功夫尚须在十三式中求之。功夫纯熟。自得得心应手之妙。练功时最好少求理论,多做功夫。功夫昔人好,理论今人好。实在理论一多,功夫不专,进步反少矣。(寒暑无阻,风雨不问)(技不敌功)故能学成绝技者,第一绝顶聪明人,第二绝顶愚笨人,须具愚公移山之恒­心毅力,无有不成者。倘一暴十寒,终身不成。­

    二十.孟子曰:尽其性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火之炎上,性也。水之润下,性也。此物之性也。春茂秋杀,天之性也,恶劳好逸,惧死贪生,此人之性也。然火遇风可吹之使下。水之遇火能蒸之使上。松柏心坚,秋冬不凋。人知礼仪,见义勇为此乃易后天之性返入先天也。人未练拳之时百脉滞塞。筋紧缩而短,故力聚于肩膂。既练之後,百脉畅通,筋长力舒,由肩而膂,由膂而腕。由腕而形于手指。渐渐弃后天而转入先天。如得先天本能则神妙不可思议。学而得此劲发,当知言之不谬也。

神氣合一 - 之鼓盪丹田

-------------------------------------------------------------------

http://www.chengou.com/KungFu/theory/201108103655.html
  “丹田”是道家的一个名词,分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是中医经脉学中的气海、所处的位置在肚脐(神阙穴)下面有关元穴、气海穴。所谓“气海”、顾名思义,就是气汇聚的地方这里的气不是呼吸之气,而是所说的内气,或者叫中气。气和血,在中医认为气是存在的认为气和血是相辅相成的。中医理论讲“气是气血之帅”,没有气,血就不能运行;又说“血是气之府”,没有血气也就没有依存之地。所以,气和血二者谁也离不开谁。

中国传统武术引进中医理论,讲究内气;又引进道家学说,讲究丹田修炼。太极拳更是依据中医理论,提出了”气沉丹田”的要求。“气沉丹田”就是内气向气海这个地方汇聚.具体做法是利用深呼吸引导内气向下行走,加强气海的充盈感觉,加强下盘的稳固。当然.呼吸之气是不可能达到丹田的,但是.在深呼吸时,横膈膜上下移动幅度加大,会产生气下沉的感觉。这就叫”外气引动内气”,也就是用呼吸之气引动真气。

太极拳不仅要求“气沉丹田”,还要求”气宜鼓荡”。所谓鼓荡,就是吸气时,内气贴于命门穴使内气沿督脉上行;呼气时.内气沿任脉下落,汇聚丹田。这样.随着呼吸,就有内气鼓荡的感觉。荡.就是荡漾一一内气要向四肢百骸荡漾开去,无微不到。做到“气沉丹田”和“气宜鼓荡”,对健身技击而言,都是有好处的。

从实践来看,中国的传统武术.比如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没有一个不讲究“气沉丹田”的。经过这种“气沉丹田”的长久训练,练习者会出现小腹如鼓,伸缩鼓荡,柔软而富有弹性.跟常人的腹部是不一样的。另外,太极拳论还提出了“气贴脊背”,久练太极拳的人也是有这种感觉的。这些都说明,内气通过锻炼,是会更加旺盛的。内气充沛.血液运行也就旺盛。内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到”,则能促使血液周流全身,使微循环更加畅通。这样,人的身体就会更加健康。如果一个人气血不足,脸色就苍白暗淡;气血旺盛,面色就红润。另外,人说话的声音也能反映出中气是否充足人体自然就是健康的;说话声音底气不足,内气不足,人体也就是虚弱。我们从中国的京剧艺术中,也可以看出丹田内气的作用唱戏的演员,也是讲究丹田发声的。所以,从中国武术、中医、戏剧拉看,都是讲究丹田之气的。

这中“气沉丹田”“气宜鼓荡”的练习仿佛对技击来说,也是有好处的。比如太极拳,它并不仅仅是一种肢体运动,而是要将内在的意、气、神和和外在形体动作结合起来,因此,内气在拳术中就起到了极大的以内催外的作用太极拳在发劲时,一定要用丹田内气喷发出,发出,哼,哈的声音,这样才能以内催外,加大击打力度,这就叫“以气催力”,这里的气,就是丹田内气。中国武术中的许多拳种在发力时,都要求“丹田发力”.以气催力,比如心意拳也是这样发力,发力时发出“咦”的声音。另外,战士在冲锋的时候.也都是发出呼喊.这也是发出丹田之气,能增大力量,壮大声势。

总之,从实践上看,中医的丹田内气之说是有科学道理的。因此,武术讲要“抓住丹田练内功”。而从道家修炼的角度看.更注重丹田内气的修炼。无论从养生角度.还是从技击角度看.中国武术.特别是太极拳,都讲究丹田内气的修炼。

2011年8月1日星期一

鐘呂傳道集-論天地第三

-------------------------------------------------------------------


論天地第三   
呂曰:「所謂天地之機,可得聞乎?」

鍾曰:「天地之機,乃天地運用大道,而上下往來,行持不倦,以得長久堅固。未嘗輕泄於人也。」

呂曰:「天地之於道也,如何謂之行持之機?運用如何起首?行持如何見功?

鍾曰:「大道既判而有形,因形而有數。

天得乾道,以一為體,輕清而在上,所用者,陽也;
地得坤道,以二為體,重濁而在下,所用者,陰也。

陽升陰降,互相交合。乾坤作用,不失於道。而起首有時,見功有日。」

呂曰:「天得乾道,所用者陽也。陽主升,何以交於地?

地得坤道,所用者陰也。陰主降,何以交於天

天地不交,陰陽如何得合?
陰陽不合,乾坤如何作用

乾坤既無作用,雖有起首之時、見功之日,大道如何可得也?

鍾曰:「天道以乾為體,陽為用,積氣在上;

地道以坤為體,陰為用,積水在下。

天以行道,以乾( )索於坤( )

一索之而為長男,長男曰震( )

再索之而為中男,中男曰坎( )

三索之而為少男,少男曰艮( )

是此天交於地,以乾道索坤道而生三

及乎地以行道,以坤( )索於乾( )

一索之而為長女,長女曰巽( )
再索之為中女,中女曰離( )
三索之為少女,少女曰兌( )

是此地交於天,以坤道索乾道而生三

三陽交合於三陰而萬物生,
三陰交合於三陽而萬物成。

天地交合,本於乾坤相索而運行於道。

乾坤相索而生六氣,

六氣交合而分五行,

五行交合而生成萬物。

方其乾道下行, 三索既終,其陽復升,陽中藏陰,上還於天;
坤道上行,三索既終,其陰復降,陰中藏陽,下還於地。

陽中藏陰,其陰不消,乃曰真陰。真陰到天,因陽而生,所以陰自天降,陰中能無陽乎?

陰中藏陽,其陽不滅,乃曰真陽。真陽到地,因陰而發,所以陽自地升。陽中能無陰乎?

陽中藏陰,其陰不消,復到於地,
陰中藏陽,其陽不滅,復到於天。

周而復始,運行不已。交合不失於道,所以長久堅固者如此。

呂曰:「天地之機,運行於道而得長久,乃天地作用之功也。惟人也,雖有聰明之性,留心於清淨,欲以奉行大道,小則安樂延年,中則長生不死,大則脫質升仙。如何作用,運行大道,法動天機,而亦得長久堅固,浩劫常存?

鍾曰:


大道無形,因彼之所得而爲形。
大道無名,因彼之所有而爲名。天地得之,而曰乾坤之道。

日月得之,而曰陽道陰道。
人若得之,朝廷則曰君臣之道;
閨門則曰夫婦之道;
鄉黨則曰長幼之道;
養序則曰朋友之道;
家室則曰父子之道。
是此見於外者,莫不有道也。

至如父母交會,其父則陽先進而陰後行,
以真氣接真水,心火與腎水相交,煉而爲精華,精華既出,逢母之陰先進,以水滌蕩於無用之處;

逢母之陽先進,以血承受於子宮之前。精血爲胞胎。

包含真氣而入母子宮。積日累月,真氣造化成人,如天地行道,乾坤相索、而生三陰三陽。

真氣爲陽,真水為陰。
藏陽水中,藏陰氣中。
氣主於升,氣中有真水。
水主於降,水中有真氣。
真水乃真陰也,真氣乃真陽也。
真陽隨水下行,

如乾( )索於坤( );上曰震( ),中曰坎( ),下曰艮( )

以人比之,以中為度,自上而下,震( )為肝,坎( )為腎,艮( )為膀胱。

真陰隨氣上行,如坤( )索於乾( );下曰巽( ),中曰離( ),上曰兌( )

以人比之,以中為度,自下而上,巽( )為膽,離( )為心,兌( ) 為肺。

形象既備,數足離母。

既生之後,元陽在腎,因元陽而生真氣。

真氣朝心,因真氣而生真液。

真液還原,上下往復,若無虧損,自可延年。

如知時候無差,抽添有度,自可長生。

若以造作無倦,修持不已,陰盡陽純,自可超凡入聖。

此乃天機深造之理,古今不傳之事。

公若信心而無猶豫,以利名若枷鎖,恩愛如寇仇,避疾病若怕死亡之難。

防失身於別殼,慮透靈於異類。

委有清淨之志,當且杜其根源,無使走失元陽,耗散真氣。

氣盛而魄中無陰,陽壯而魄中有氣,一升一降,取法無出於天地。

一盛一衰,其往來亦似於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