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搜尋此網誌

2011年2月28日星期一

飲茶就能長壽? - 飲茶的目的與養生的關系

-------------------------------------------------------------------

飲茶的普遍目的有2 : 第一, 保持口和喉的濕潤, 第二, 飲茶內的營養.

其實, 更重要的是: 通過飲茶, 最終目的是提高自己對食物的感覺!!

 由飲茶開始, 感覺茶的鼻聞, 味道, 色澤, 質量.  如果是好的茶, 會加強生津. 增加抵抗力.  久而久之, 茶的質量, 土壤, 水質,  自己全部都能感應, 相應地自然會大大提高對其他食物的感應能力!  需知生津之重要, 乃是中國中醫以及道家最重視的健康因素之一, 生津(口水), 濕潤鼻腔和喉嚨, 是最天然的提高抵抗力的辦法!  道家稱作甘露, 健康身體的口水, 自然有一股甘甜的味道, 此乃道家養生的其中重要目標!

但見很多人在茶樓飲很濃的普洱, 味太強, 根本不能從味覺感應茶質是好是壞, 有人或一邊飲茶一邊食煙, 完全失去飲茶的意義.  或有茶不適合身體, 就不宜飲用, 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知所然而不知其所然.

2011年2月24日星期四

道家靜坐與八卦的關系

-------------------------------------------------------------------

乾坤 - 性宮 (靈山) 命宮 (丹田)
坎離 - 水(腎) 火(心)
震兌  - 龍虎 - 魂魄, 其表現為性情
艮巽 - 符火, 艮為退符, 山, 土, 止, 靜.  靜而後生先天氣.  巽為進火, 風, 木, 動, 動而後助火生神. 

http://baike.baidu.com/view/319378.htm


  “无极”为灵性之乡,灵山为性宫,丹田为命宫。修真以橐籥开阖“性宫”与“命宫”。钟离师祖曰:无极玄关,取坎填离,人身八卦,橐籥上源,由丹田呼吸 至灵山之上,丹鼎自煖,守中抱一,由前转后,由下而上,火热上升,命宫灼闪,若隐若现,五脏六腑,沉痾宿疾,不疗自愈;百节四肢,九窍五官,七情六欲,与日渐消。

  精气之传,亦以橐籥之法,由命转性。纯阳祖师五篇注之采金歌有云:未采药,立匡廓,交合之时用橐籥.用橐籥,近我身,不看天体枉为作。

  通关达窍之法,也是用橐籥来达成的。通关达窍,内里乾坤,奥妙千层,层出不穷。穹苍宇宙,虚空无极,一呼一吸,氤氲二气交会和合的样子摩荡雄壮,摩空鼓荡也,一变之变,无有不动,春夏秋冬,生长收藏,周而复始。

  安炉立鼎法乾坤,煅炼精华制魄魂,修身养性,次搏乌兔静中烹,一往一来名橐籥,清静无为始见真。

2011年2月16日星期三

Yoga in the Office: A quick and effective stretch

-------------------------------------------------------------------

http://www.healthandyoga.com/html/news/evamarie_office.asp


By Evamarie Pilipuf
It's great when we can escape to a full hour of yoga, be it in a class or at home in front of a video, but let's face it, that's not always possible. Enter Yoga in the Office, a series of simple but effective suggested positions to help stretch the wrists, neck, shoulders, back and legs.
Always talk to your doctor before starting any new exercise regime. 

Neutral Posture: Neutral posture is probably the most important position to understand and practice, for it is the position in which the spine is most stable and properly aligned. Whether standing or sitting, it means placing the feet hip-distance apart and facing forward. Look down at your feet: do they look like this | | or this \ / ? They should look like that first shape: parallel, with no outward rotation. If you're sitting in a chair, your heels should sit right underneath your knees, so that your knees and hips are bent at right angles. Sit near the edge of your chair, and sit tall. Lift your ribcage, and roll your shoulders back to open the chest. Feel a slight arch to your low back, and keep your chin level. Draw your belly button inward lightly, but not so much that your ribcage contracts downward. Breathe smoothly; hold this position for a minimum of 1-2 minutes, all the while concentrating on relaxing your shoulders.

Abdominal Breathing: As simple as it seems, a few minutes of proper abdominal breathing can do much to interrupt your stress levels and help you relax. Sit up in neutral posture and place your hands on your abdomen. As you inhale, feel your abdomen expand like a balloon, then slowly contract your abdomen by "sucking" in your belly button as you exhale. Relax your shoulders. Keep going: inhale with an expanding abdomen, and exhale while contracting your abdominal muscles. If possible, inhale through your nostrils, and exhale through pursed lips (think of the shape of your mouth when you're about to pronounce the letter "P"). Stop the exercise immediately if you feel at all light-headed (proper abdominal breathing should not cause this). When you inhale, try not to lift your shoulders; let the breath "move" into your stomach.

Neck Stretches: With hands resting on your waist, gently lower your chin to relax the back of your neck. Be sure the rest of your body is still sitting or standing tall in neutral posture; the only area that is bent is your neck. After holding through 2-3 breaths, return upright to neutral posture, then lower your right ear down towards your right shoulder. Hold through at least 2-3 breaths, and relax the left side of your neck thoroughly. Return upright and repeat on the other side. Finally, rotate your neck as far around towards the right as it feels comfortable, hold for 2-3 breaths, then return to center and repeat on the left side. 


Shoulder Shrugs: With your hands at your sides, lift your shoulders up towards your ears as you inhale, then release the shoulders back down as you exhale. Repeat: lift and tense the muscles of the shoulders and neck as you inhale, then relax them completely as you exhale. Repeat at least 4-6 times. 

Wrist Stretches: Hold up one hand in front of you like you would when saying "stop." Interlace your fingers with your other hand and pull your fingers back gently to provide a stretch to your wrist. Relax your shoulders, and hold through at least four breaths. Now, change the position of your hand so that your fingers point downward, and the back of your hand faces away from you. Take hold of the back of your hand with your other hand and pull gently toward you to stretch the back of your wrist. Hold through at least four breaths, then perform both stretches on the other hand. 

Chest Stretch: Place your hands behind your back, holding a scarf, belt, or necktie in between them. Stand up tall in neutral posture, and gently squeeze your shoulder blades towards the center of your back as though trying to squeeze a pencil. Each time you exhale, raise your arms slowly behind you, going as high as feels comfortable, but not so high that your neck or shoulder posture is compromised. Try to relax your neck, shoulders, and chest as you perform this. Repeat at least 4-6 times. 

Lateral Side Stretch: If you have pre-existing back problems, check with your doctor before performing this position. Stand tall with your feet hip-distance apart. Raise one arm overhead, and as you exhale, begin a gentle lean to the other side. Be sure your chest continues to face forward, and that your arm remains all the way up; don't drop your arm in front of your face or let your upper body twist downward. Try to keep your top arm fully stretched; avoid bending the elbow. Relax your shoulders and waist. Hold through two breaths, come up and repeat on the other side. Then start over; work up to a total of 4-8 repetitions. 

Standing Spinal Twist: Stand with your right foot in front of your left foot. Place your right arm straight out in front of you, with your left thumb on top of your head. Keep your spine aligned; that is, do not lean forward or back. Gently rotate your right arm and upper body as far around as you can, keeping your focus over your right hand. Make sure your weight remains evenly distributed on both feet; do not raise either heel. Hold the position through three breaths as you consciously try to relax your shoulders and lightly contract your abdomen. Return back around and switch legs to perform the other side.

Seated Hip Stretch: If you have concerns regarding your knee, check with your doctor before attempting this position. Sitting in a chair, cross your right leg on top of your left leg so that your right ankle is just above your left knee. Point your right leg as far out to the side as possible. Place your right hand on your right knee, and your left hand on your right foot. Gently, sink your chest forward over your right lower leg; go as far forward as you comfortably can, and hold the position through at least four breaths. Relax your low back, shoulders, and hip muscles. Slowly return upright and repeat on the other side. 


Courtesy: http://www.healthandyoga.com A popular website that helps you find natural solutions for complete health and detoxification.  

Discover health and beauty…. Naturally!!

2011年2月15日星期二

坐禪實務 文 / 淨元法師

-------------------------------------------------------------------


坐禪實務   文 / 淨元法師
(僅供參考)
◎導師   凈元法師
止 觀 堂 內 修 止 觀
不 二 法 門 千 古 傳
若 能 識 得 個 中 妙
清 凈 解 脫 原 非 難

目錄:
壹、序記
貳、五事調和
  
一、調飲食
二、調睡眠
三、調身
四、調息
五、調心
六、三相合調
七、結語
參、調和料簡
  一、問調飲食
(1).修習坐禪的人,應吃素否?
(2).飲食的要領是什麼?
二、問調睡眠
(1).修行人的睡眠,每天以多久為宜?
(2).若因工作而疲勞過度,可否打坐?
(3).中午吃飯後,有午睡的習慣,是好是壞?
(4).睡眠時,以何種姿勢較適當?
三、問調身
(1).坐禪的姿勢,以何種較佳?
(2).坐久了,腿部麻木不仁,怎麼辦?
(3).坐禪後,如不做按摩,會有什麼弊病?
(4).初學與久修,對於按摩的講求有無差別?
(5).坐禪時,如何矯正坐姿?
(6).坐禪一定要雙盤嗎?
四、問調息
  (1).呼吸時,有何規則可循?
(2).坐禪數息要用自然呼吸,什麼是自然呼吸?
(3).如坐禪不使用自然呼吸,有無缺失?
(4).坐禪時,若息已調和,接下來要怎麼做?
(5).坐禪一定要數息嗎?
(6).坐時,就只有一直數息?
(7).息尚未調,可否數息?
(8).數息數到後來,突然忘記數息了,怎麼辦?
(9).坐中數息不得,或數亂,或數忘,是何緣故?
(10).坐禪中,數息數到最後覺得很厭煩,又單調又控制不了妄想,應如何處置?
(11).除了數息,可有別的法門能修禪定的?
(12).要如何調適胸臆煩悶的現象?
五、問調心
  (1).坐禪時,雜念亂想很多,要如何消除?
(2).若在定中,應不能亂動身體,為何還要用心觀察身體有否端直,隨時調調整呢?
六、問禪定
  (1).什麼叫欲界定?如何證知此定?
(2).證得欲界定後,為何會有退失的情形?
(3).什麼叫未到地定?如何證知?
(4).什麼叫八觸?
(5).為何會有八觸發生?
(6).發八觸一定是得初禪嗎
(7).修習禪定,得邪禪三昧的原因及現象如何?
(8).修習禪定有無障礙?
(9).如何在坐禪中,打破時間觀念?
(10).修禪有否得定,旁人能否驗知?
(11).坐禪能開悟嗎?
七、綜合問題
  (1).修習坐禪工夫,有什麼好處?
(2).坐禪能否治病?
(3).學坐禪是否須要其他的助緣?
(4).如何選擇坐墊的材料?
(5).坐禪的地方,一定要在室內嗎?
(6).要坐多久。才能達到入定的地步?
(7).坐禪應一天坐幾次、或坐多久為佳?
(8).有人說,坐禪的時侯,不可胡思亂想,是不是?
(9).何謂參話頭?什麼情形下才能參話頭?如何參話頭?
(10).坐禪中突然被音聲驚嚇,應如何處理?
(11).坐時,突然感覺像有螞蟻在爬,或體內有熱流,或突然全身冰冷,這是什麼原因?
(12).有人說,坐禪的時間應該在子時最佳,是真的嗎?
(13).聽說半夜坐禪容易受鬼神或邪物侵擾,可有此事?
(14).半夜睡不著覺,便起來坐禪,忽然全身起雞皮疙瘩,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15).聽說坐禪會走火入魔,是真的嗎?
----------------------------------------------------  
  壹、序記

這本書不談禪,是談修習坐禪時,調和身心的方便法。調和不一定能開悟,卻是一個良好的助緣。什麼叫調和呢?是調濫,使其和適的意思。用五種方法,從外面的飲食、睡眠,到身體的動靜行止、氣息的運為、心識的安放,來加以調和,然後才能進一步修習止觀的工夫。
為什麼要調和呢?譬如畫一幅畫,必原先調配顏色,才能畫出美麗的圖案來。又譬如在彈琴以前,也要先把琴弦調到不寬不急,才能奏出悠揚的樂音。所謂「工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修行人要修心證道,對於身心的調適養護,不可不加注重。正確的調和,能獲致安祥平穩,在面對人生的橫逆時,充滿自信和勇氣。若能 因此發諸禪定,對於走向修行之路,企望證取真理的人,它便是一種強大的引力,引領著你去探求智慧,開展無量的光明。另外,在學習坐禪以前,有三個基本的事 項能配合調和的功夫,是初學的人最應當注意的。第一是學坐禪應有的觀念和態度。第二,是坐禪的禁忌。第三,是坐禪應準備的器物。

什麼是學坐禪應有的觀念和態度呢?有四件事:
        (1).要持恒常心,勿求快速成功。
        (2).要發勇猛心,遇困難時,不可退縮。
        (3).要有專精心,勿到處參學,致生駁雜混淆。
        (4).要有自信心,依師所教進度學習,切勿疑慮自己的根機淺薄,無法成就。

什麼是坐禪的禁忌呢?有四件事:
        (1).坐禪時,要關門閉戶,勿使直接受風。
        (2).過飽、過饑、極度疲倦、二便急時勿坐。
        (3).暴怒中,驚恐中、大喜中、大悲中,處於極端的情緒作用時勿坐。
        (4).坐時、勿一面做事,或與人交談。

什麼是坐禪應準備的器物呢?也有四件事:
        (1).準備靜室一間、鋪木板、蹋蹋米或地毯均可
        (2).準備坐墊一具,以坐定後,能使身體骨架舒適為原則。
        (3).穿著寬鬆衣服,避免緊縛身軀。
        (4).準備蓋巾一件,寒冷或風大時,蓋於頭,肩及腿部。

但不論是談調和身心,或坐禪的應注意事項,都要了解坐禪本身,著重於悟道的經驗,如果虛構文言,而忽略了實際的行持,猶如貧人終日數他人財寶,究竟不 是自己的家當,結果毫無半點的益處。因此,一位真正的智者,不只是一位學者,更是一位腳踏實地的行者,他能論理於講堂上,更能觀行於生活中。理和事的融會 印可,成就了無上正覺的境界。


      
貳、五事調和

      一、調飲食

飲食法門,本是為了資益色身,以便進修道業的,古德說:「法輪末轉食輪先」,雖然此身是幻妄的軀體,但現前在此幻化的機緣中,必須藉著此身來修道,所以必須飲食。

飲食有六種的不調相:
      (1).飲食過飽─令人血氣賁張,內部脹滿,息喘體重,百脈因是不能通陽運行,腦海因是昏沈閉塞,坐立難安,心思繁雜而不定。
      (2).飲食過少─饑餓過度,身體贏瘦,精神不足,造成心思彷若空懸,意識不清晰,不牢固,思慮無法穩定。
      (3).飲食穢濁─如辣、炸、油膩、腥葷等,令人血氣紊亂,心識因是昏迷,慾念轉熾,易生嗔恚。
      (4).飲食不宜─如膿瘡食鮮,必定動發宿病;風寒食補,必定四大違反,增重了病情。
      (5).不按時食─如一日三餐,本有一個固定的進食時間,卻常太早或太遲,或是少一餐,少二餐,或是成了一日四餐、五餐,都是不按時食。
      (6).臨睡夜食─晚餐後,不宜再食固體的食物,若是到了睡眠時刻,又吃了許多食物,將會干擾腸胃的運作,阻礙消化。
這六種不調相,除了影響身心的健康外,還會影響三昧的發生,所以修行人在修禪定前,必須十分留意飲食的問題。

飲食的調相有三種:
      (1).不飽不饑能知所節量。
      (2).按時進食,不非時食。
      (3).食以清淡為主。

經上說:「飲食能知道節制,適時適量,再加上常喜好處在空閒的環境,心中清凈安寧,樂於精勤進道,便是十方諸佛的教法了。」這是談調和飲食,成為助道的善緣方面。

      
二、調睡眠

眾生睡眠的原因,是因為無明的迷惑蓋覆了本心覺性。若放縱骨心,盡情睡眠,一來廢修聖法,二來使本已成就精進的工夫再度喪失,從此心識逐漸□昧,一切的善根將沈沒不起。所以,凡是修行人,應當覺悟諸行無常,妥善地調伏睡眠,使得神清氣白,念心光明湛凈。

睡眠的不調相有二種:
      (1).睡眠過多─其過患是浪費光陰,喪失工夫和道心。
      (2).睡眠過少─其過患是身體有虧,精神不濟,倦怠不進。

由這過多或過少二種,又可細分成六種:
      (1).食後睡眠─蒸氣充腦,今人昏沉。
      (2).饑餓睡眠─色力疲敗,情神不振。
      (3).勞後睡眠─勞動過度,疲乏昏睡。
      (4).懶惰睡眠─百務失調,腦海停頓。
      (5).思久睡眠─胡思亂想,妄久成昏。
      (6).長久不臥睡眠─長久不臥,無記昏沈。

調伏睡眠的方法,也有二種:
      (1).不節不恣。
      (2).睡時則睡,一寤即起,不可復睡,易生懶惰。

佛遺教經上說:「不論是初夜後夜,都要精勤懈,不可因為睡眠的關係,空過了一生,而終無所得。要常觀照無常的火焰,能燒燬世間的一切,早求自度解脫,切勿貪求睡眠啊!」

      
三、調身

調身、調息、調心三種,本應合起來運用,不得分開解說,因為在坐禪時,身、息、心三者是互相連帶關係的。但在坐禪的次第上,有初中後方法的不同。初明 調身,中明調息,後明調心。再就入、住、出三相的差異來看,調身是粗相,是初入定相;調息是由粗漸細,是由入定到住定;調心是細相,是住於定中,而在要出 定時,心動則息隨之而粗,然後身動,這是由細轉粗。如果專明定中調心的方法,是由心來控制,心知息不調,就立刻調息,心知身不調,就立刻調身,心有浮沉不 穩定的相狀,就立刻調心。或者因為心散漫,導致身散漫委迤,立刻心身合調。因為息的不調,導致心不調,立刻息心合調。諸如此類,端視定中的種種相狀,加以 調適,皆令得當即可。

現在,先來談調身。一般學坐禪的人,都只注意到坐禪時的細節,不知注意未坐禪時的種種生活習性,造成了事倍功半的效果。所謂生活習性,包括一切的行住 進止、動靜往還、迎賓送客、穿衣吃飯等等,若是言語動作太過於粗獷,氣息也會隨著蠻粗,心思自然散亂而不牢固,等到入坐時,便會煩憒不安,不得恬適怡悅 了。因此即使身在定外,也要用意逆作力便,能夠謹持戒行,都攝六根,儘量做到「制心一處」的工夫,才能達成「無事不辦」的地步,如古德所說:「行亦禪,坐 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這樣,到了入禪定時,便能妥善的安身,兩得其所宜了。調身,指的是坐禪外在的技巧,這可以分成坐禪的姿勢和坐禪的程式兩點。

      坐禪的姿勢有三種:
      (1).全跏趺─一般稱為雙盤。先盤左腿,令左腳指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腿置於左腿上,兩膝貼著坐墊。身體朝向正前方,稍縮下顎,使鼻和臍相對,垂肩,涵 胸,拔背,尾閭中正,變成不曲不聳的姿勢。其次,兩手交疊,以左手掌置右手掌上,兩拇指微微相接,置於右腳上,牽來近身。其次,兩唇合攏,舌抵兩齒間上 方。其次,兩眼輕閉,但求遮斷外光即可。
      (2).半跏趺─又稱為單盤。方法如同全跏趺,但盤左腿,右腿內縮,右腳跟貼緊會陰。
      (3).骨節不利或老年人,不適於盤腿的,可以兩腿平放,一前一後即行,一般稱為散盤。

坐禪的姿勢最要緊的是「端身正坐,不寬不急」猶如奠石,身首四肢,切勿搖動,或者重心不穩,前俯後仰,左右扭曲,或脊骨四肢過緊過松。坐禪的程式,於入定前調身,可分成五個步驟:
      (1).寬衣解帶,取出身上雜物,如眼鏡,手錶、項練、食指,錢幣、證件、筆等。最好是在坐禪前,換穿寬鬆舒適的衣服。
      (2).坐在墊上,行頓身運動,舒筋活骨。
      (3).調整姿勢坐定。
      (4).開口放氣,綿綿而出,再閉口,鼻納清氣,連續三次。
      (5).舌抵兩齒間上方,兩眼輕閉。

      
四、調息

初入定調息,即是調節呼吸的意思。呼吸是生命的特徵,一息不來,即將命喪黃泉,而呼吸的遲數大小,能直接影響心的安定與否。也就是說,呼吸愈數愈大,心的安定性便愈低,愈遲愈小「心的安定性便愈高,因此,調和呼吸,使其達到入禪定的需要─定心,使成為非常重要的事了。

調息可分成呼吸的相狀和調息法二個部份,先談相狀,再談調法。關於呼吸的相狀,分成四種:
      (1).風相─是氣息最大最粗的相狀,即呼吸時,鼻子發出像風吹拂的聲音,令自己或旁人都能聽見。
      (2).喘相─喘是喘氣,雖然無聲,但呼吸結滯而不順暢。
      (3).氣相─氣是粗氣,氣息不細的意思。雖已無聲,不結滯,但氣息出入仍舊粗而不細。這三種均為不調相。另外,尚有一種是坐時覺身中滯礙脹滿,彷若氣悶,或覺得胸口不暢,此是調息方法有誤,或坐姿不正確,或心中急躁,情緒不穩所致,當用調息方法當以對治。
      (4).息相─息調的相狀是無聲,不結滯、不氣租,息道的出入綿綿密密,若存若亡,這時的神態安定祥加,情懷愉悅輕鬆。

      對於四種呼吸的相狀,會產生四種現象:
      (1).守風則散─風是最大的氣息,不適合用來做調息的依據,否則便會氣息散亂難以調節。
      (2).守喘則結─喘氣時,氣息大小不定,不容易配合調息法,如果著意調息的話,將使結滯的情況更加嚴重,甚至造成氣鬱的病症。
      (3).守氣則勞─氣尚粗侍,著意調息,也是徒勞無功。
      (4).守息則定─息是坐禪時,心境和呼吸能融攝的狀況,但還不是坐禪所要達到的效果。坐禪是運用調息的方式,進入定境,然後修習止觀,伏滅煩惱,發顯般若智慧。

接著談呼吸的調法,即為了對治三種不調相,調和使其達到息的階段,因此稱為調息,調法有三種:
      (1).下著安心─把心識放在丹田,專注一念,不令馳散。
      (2).寬放身體─身體四肢略微放輕鬆,使其感覺自然而不受拘束,但還要保持端身正坐,而不是散漫不收。
      (3).想氣遍毛孔出入,通同無障─觀想氣息周遍全身,由毛孔出入,彷若通暢而毫無障礙一般。三法具足,能使氣息由粗入細,心也漸漸細微,這時氣息的出 入即是綿綿密密,彷若有,又彷若無,成為不澀不滑的相狀。氣息調和了,便不會生出許多的病患,而且心也容易得定,這是修行人初入定時,坐中用心的法門,若 在定中用心時,便稱做調心了。

      五、調心

心無形相,無處所,將如何調適呢?所言調心,即是調伏緣慮妄想的心,使其清凈,顯現無妄不變的真心來。因此,調心便有二種意義,一調伏亂想,不令越逸,二當今沉浮寬急得所。這個沉浮寬急,便是心的四種不調相:
      (1).沈相─沈是昏沉。坐禪時,心識逐漸昏暗模糊,似往下沉落,記憶消失,六根失靈,這時頭好低垂,貪愛寂靜,猶如木石一般,此為心沈不調的相狀。
      (2).浮相─浮是飄浮。坐禪時,若因為氣息上升,或係心於頭頂,造成心往上飄動,身軀變得不安定,或心緣前塵影像,或緣於五根、五塵,種種如幻境界中,碎馳不停,此為心浮的不調相。
      (3).寬相─寬是散漫寬緩的意思、若於坐禪時,調息不夠專注,或未坐禪時,心情放鬆過度,而到入定時,無法收攝心念,感覺心志散漫,身軀萎弱不振、甚至口中涎液外流,這是似定非定,□住□昧的現象。
     (4).急相─急是緊張過度的意思。由於修行人在坐禪時,太專任於收攝心念,因此造成了神經和肌肉緊張,氣息失調而成鬱悶,結於胸臆間,而患了胸臆急痛,身心不得安隱的症狀。其餘尚有澀滑等相,推尋前面四種不調相,自然就會明白。

仔細審察,將發現心所以不調的原因,不外有六種情形:
      (1).平日放縱五欲,任由五根攝受五塵,於是五識垢染,意識不凈,及至入定時,萬念紛紜,飄浮不定,成為心浮的相狀。
      (2).操勞過度,身體疲累已極,或因縱欲過度,及至入定時,心好昏沉,無所記錄,成為心沈的相狀。
      (3).平日喜好睡眠,四體不勤,行止萎靡,及至入定時,念心昏昧,肢體鬆弛,成為寬相。
      (4).平日嗔心過重,及至入定時,嗔心復起,氣急筋縮,致生鬱悶病痛,成為急相。
      (5).平日心神不寧,處事急躁,或容易擔驚受怕,及至入定時,心生恐怖,易受驚嚇,或呼吸不暢,或坐立不安,此是浮中急相。
      (6).平日勞動域用腦過度,身心又木調和,及至入定時,心中昏□,頭好低垂,兼具身好逶迤,口中流涎,此是沈中寬相。

有了這六種,就必須用對治的調法加以調和:
      (1).調沈相法─可用係緣鼻端,集中意志的方法,使心念慢慢地升上來,意識就會變得較清明。
      (2).調浮相法─安心向下,係緣臍中或丹田,使心定在一處,制伏所有的幻妄念頭,心就安靜下來了。
      (3).調寬相法─斂身正坐,攝心明數,使心集中。
      (4).調急相法─放寬心情,觀想氣息都往下流,使氣息緩和,或稍微移動身軀,使神經和肌肉鬆弛,緊張的狀態就會逐漸消除了。

綜觀四種調法,都離不開「制心」的工夫,在佛遺教經上說:
「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逾也。」
「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這是不論定外或定中,郡應該調心而後制心的意思,所以修行人當善制其心。心的調相,便是不沈不浮。

     
六、三相合調

身、息、心三相合調的意義,是要達到調心的目的、但在調法上,也有入、住、出的三相,今分別敘明:
      (1).初入定時,從調身開始,次為調息,後為調心,所謂調粗就細,令心安靜,心念細靜以後,意識也跟著清明,妄念就不會生起了,這是依次第調和的最初方便法門。
      (2).住定中時,不論定境時間的長短,或經一時辰,或二、三個時辰,都應該攝心正念,專注用功,並且要十分明白身息心三事的調不調相,以便隨時加以調適,在此分成四點:
1.定中調身法─調身是最粗法,於初入定的第一個次第上已調適完成,但在定中時,因為坐久疲勞,或不慣久坐,或心的浮沈寬急,造成了身軀坐相的改變失 調,有的成寬相、急相,有的成偏相、曲相,有的或低垂、或昂首,東倒西歪,種種的不端直相,如己察覺,就應立即改正,務使心身安穩合適,於中不再有寬急等 等的不調相,達到平直正住於定中的相狀。
2.定中調息法─初入定調息方法,已有詳明,現在定中,又有風、喘、氣的不調相,或呼吸急促,身中脹滿的現象,應當用前說三法加以對治:一下著安心,二寬放其身,三想氣遍毛孔出入,通同無障。直到使息道綿綿密密,若存若亡,資神安隱,情抱悅豫。
3.定中調心法─定中身息已調,心卻失調,有浮沈寬急等相,不覺則已,既覺,即用前法調令中適。一心浮,便係緣臍下,專心數息,制諸亂念,心即定住,二心沈,當係緣鼻端,集中意念。三心寬,便斂身正坐,攝心明數。四心急,當寬放其心、任息自流。
4.隨便宜調法─在定中,隨任一相的當下發生,立刻調適,譬如身不調,立刻調身;息不調,立刻調息;身息皆不調,立刻先調身,次調息;息心不調,立刻 先調息,次調心,調粗就細,調亂就定,其餘依此類推。要在令一個坐禪過程中,三相調適得宜,沒有互相逾越侵擾的情事,譬如因身不調,導致息心不調;因息不 調,導致身心不調等等。能三事和融一體,便能滅除舊病,使妨礙正道的障業不勝,禪定自然期日可成了。
      (3).出定時,須由細轉粗,回復作息常態。若以禪是定心法門來說,本不應分別入住出三相的,但初心行人專明坐禪工夫,自然有個次第分別。所以住定事 畢,必須出定。前論入定調心時,要能不念外異緣,才能心安意靜,達到入定的功效。現在出定了,卻先要放心異緣,或緣於六根,或緣於六塵,然後開口放氣,觀 想氣息自百脈中隨意擴散。然後微微搖動身體,再做各種善後處理的動作,從頭至腳的按摩、舒筋活骨等等。尤其是初習坐禪的人,對於按摩法必須特別細膩講求, 如遍身毛孔的摩擦,肌肉的推按,關節的摩熱、順筋點穴,直到體內的熟氣散發,身軀柔軟,心情舒暢了,才可以隨意起身,出出入入地活動。出定後,若倉促行 事,沒有做好調和的工夫,致使細法未散,將會造成無窮的病患。什麼叫細法呢?細法是相對於粗法的,有三件事:
1.心細─不著外境,心若空懸,思想停頓。
2.息細─不與正常呼吸相應。氣息逼入□理,擴張毛孔。
3.身細─身軀僵硬,筋骨不利。
細法未散的情形,容易患心疑症、凝呆症、風濕症,氣悶,氣痛、頭痛,或四肢萎弱無力,行動不便等症,於後坐禪,常會感覺心煩氣躁,坐不安穩,這就是禪病,治療禪病的方法是繼續坐禪,直到痊癒為止。由此可知,出定後的調和三事,絕不可等閒忽視。

     
七、結語

五事調廂是坐禪的基本工夫,若五事失調,便會徒勞身心,增損病生,而多諸妨難。有一首佛偈說:「進止有次第,粗細不相違,譬如善調馬,欲住而欲去。」 這是要修行人從外在的生活細節,到實際的坐禪行持,一切的動靜進止,都有一定的次第,調粗就細,或由細轉粗,不相紊亂,譬如善於駕禦馬匹的人,要使馬前進 或停止,都十分的自如,毫無滯礙,這樣才是一位真正的行者。


      
參、調和料簡

      
一、問調飲食

(1).修習坐禪的人,應吃素否?
答:吃素與否,和個人的因緣有關。若是為了長養慈悲心而吃,是很好的;若以為吃素有大的功德,大福報,畢竟是貪求己利而已。若是吃素可促進家人的和諧,是 很好的,若為了吃素,而弄得家人反目相視,形同陌路人,那吃素就成了邪行了。若吃素是因修習禪定功深,兼且對於佛法知見有更一層的體驗,是很好的;若只因 聽他人說,吃素能助禪定,能發神通,就去吃素了,這也是行邪法。當然,以一個教授坐禪的老師立場來說,仍舊是鼓勵大家吃素的,畢竟,素食對於身心的健康方 面,有他一定程度的效果,所以,現在連醫生或營養學者,也鼓勵人類素食呢。如果因環境不許可,至少也要常吃較清淡的食物,尤其像油炸物,酸辣物,腥味過重 物,或蔥,蒜、韭等刺激性的食物,不可食用,否則,絕對會使坐禪產生不良反應。

(2).飲食的要領是什麼?
答:早起空腹一杯水,洗盡污濁神氣爽。早餐營養又清淡,一日工作力飽滿。
      中午較飽晚較少,以免腸胃受不了。量只七分眠不食,不飲濃湯不飲冷。
進食時候心平和,食畢散步消噯氣。一生常行此食法,到老無病眠安隱。

      
二、問調睡眠

(1).修行人的睡眠,每天以多久為宜?
答:調睡眠的原則是不節不恣,因此,至少要六小時以上,至多不可超過八小時,最重要的是早睡早起,若太過晚睡,容易引生火氣,造成亢奮狀態,反而不易入睡。

(2).若因工作而疲勞過度,可否打坐?
答:這要看情形,如無想要睡眠的狀況,仍可打坐,如果極欲睡眠,應該先躺下來睡一下,等到精神較充足,體力也回復了,再來打坐。

(3).中午吃飯後,有午睡的習慣,是好是壞?
答:其實,這是一種習慣的問題,如果經常中午不睡的人,將可發現到,並不會減損精神和體力,而一個有午睡習慣的人,才會感覺午睡的必要性。因此,正常需要 午睡(或可稱做午休)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三十分鐘,過長的午睡,反而會減損精神,傷害身體,有的人甚至有午睡後的頭痛、頭暈症,都是因午睡過長造成的。 若是一個修習坐禪的人,在中午的時侯,可用打坐的方式來調和,不但能增益精神,更能衝破體能的極限。

(4).睡眠時,以何種姿勢較適當?
答:以右側臥最好,右手置枕邊,左手置左陛上,若睡累了,也可用瑜跏攤屍式的休息法來睡,但儘量不要左側臥,以免壓迫心臟,阻礙血液的運行。同時,左側臥容易使心境紊亂,容易多夢。

     
三、問調身

(1).坐禪的姿勢,以何種較佳?
答:初學者骨節強硬,以單盤為佳,若久學的人,可以用雙盤。因為雙盤的坐姿,較容易找到重心,脊椎骨較不會彎曲變形。若年老,或腿部受傷,或太肥胖的人, 連單盤都盤下起來,用散盤也沒關係。總之,坐姿的原則是達到身體的穩定平衝,才能發諸禪定,若不能穩定平衡,或坐姿很正確,即沒有進修其他調和的工夫,以 及止觀工夫,即使坐個十年、二十年,也是沒有用的。如果禪定工夫深了,即在動靜語默中,都會展現禪味,不一定在坐禪中才是修禪呢?

(2).坐久了,腿部麻木不仁,怎麼辦?
答:放鬆心情,繼續坐下去,到一個時侯自然就逐漸恢復了。若真的無法忍耐,先把腿鬆開,稍加按摩,活動一下,待會兒再坐也可以。

(3).坐禪後,如不做按摩,會有什麼弊病?
答:坐禪後的按摩主要在使體內的熱氣散發,身軀柔軟,心情舒暢,若末達此原則,將有三種細法末散的病患。
      一、心細─不著外境,心若空懸,思想停頓。
      二、息細─不與正常呼吸相應,氣息逼入□埋,擴張毛孔。
      三、身細─身軀僵硬,筋骨不利。一般稱此為「禪病」。
      治療「禪病」的方法只有一法,別無他法、即是繼續坐禪,然後如法按摩,直到痊癒為止,假使不信師言、不但不繼續坐,又去胡亂找醫生貼膏樂、吃傷藥等等,將戕家身心,後患無窮。

(4).初學與久修,對於按摩的講求有無差別?
答:初學者坐禪的時問短,但筋骨比較僵硬,坐姿亦不十分正確。應著重外部的按摩,如肌肉關節按摩、推按等、可減輕局部疼痛,或氣悶的症狀。久修者坐禪時問 長,筋骨已較柔軟,坐姿亦較正確。除前項按摩外,應注重坐後的經行,否則容易使四肢萎弱無力、動作遲緩,而且也會造成難以入定、煩憒不安的現象。同時,不 論久修或初學,應經常運動,尤其是爬山為最佳的按摩。

(5).坐禪時,如何矯正坐姿?
答:矯正坐姿大都以初學者為對象。初學者於一坐中,應隨時調整自己的姿勢。
首先,注意有否按照十二字訣─收額、垂肩、涵胸、拔背、尾閭中正;
      其次,要觀照身首四肢有否澈底放鬆,其檢驗方式為:
(1).呼吸有無出入自然(不可故意用力或閉氣)?
(2).意唸有無隨著呼吸在腹部作用(呼縮吸脹)?
(3).肩膀有無下垂放鬆?手掌有無放鬆?
(4).腰部有無太挺直?或太彎而壓迫腹部?
(5).身體有無前傾?或後仰?
初學不可要求入定,應以做到技巧熟練正確為原則,否則欲速則不達,反而干擾更多,影響爾後的定境。

(6).坐禪一定要雙盤嗎?
答:不一定。如身體太過肥胖,或骨骼不利於盤起時,均不可勉強作雙盤的姿勢。
      此時應用一小墊補助墊高,以免坐時重心不穩,而形成身軀繃緊、變形、傾斜的現象。
從入定的條件分析,只要能使身心放鬆,不打妄想,任何姿勢應該都可以的。
但從修行證道的方面分析,如一位修行人連自己軀體的困境都不願意去克服,又無法從努力克服困境中去觀察身心如何微妙變化,這絕對是不能開悟的。
或許,大部份人以為坐禪只是不打妄想,然後使自心安住於定中而已,實際上這是錯誤的觀念,真正的禪者都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當他開始坐禪時,他可以仔 細的覺受身心每一種反應,此種覺受非一般人容易得知,同時,禪者又從覺受中自動地思惟其內涵,逐漸地蓄積開悟的能量,當它完成開悟前的準備時,那些能量━ 有思想的力能便充滿著,令禪者猶如內心已脫離世間,而身軀卻滯留在世間,他可能有鬱悶、情緒上的極端衝突(外表不一定看得出來,因為那是潛伏性的作用), 直到開悟的一瞬間,所有的能量全部爆發,從身體的任何一個「點」向外放射,而進入某種悟境中。
了解修行原理,便應思考如何利用坐禪的過程來蓄積能量,因此,坐禪時不斷地向自己的惰性挑戰,向身軀的障礙挑戰,的確是修行成敗的關鍵。
所以,能坐雙盤的人就必須雙盤,不管多困難也要坐,否則就平白喪失開悟的機會了。

      
四、問調息

(1).呼吸時,有何規則可循?
答:一、用鼻子呼吸,嘴巴不可張開。
二、胸部勿著力,儘量做到沒有呼吸時漲縮的感覺。
三、吸氣時,腹部前挺,呼氣時,腹部內縮。
四、呼吸要保持自然呼吸,勿刻意著力。
五、呼吸之間,不可停頓或故意閉氣。這是指調息後的呼吸相狀,也是數息時所要借用的呼吸相狀。但坐禪的工夫不只是數息,數息是一個基礎,目的在培養專 注和放鬆心情的能力,能夠達成員正的身心平衡,然後才能進修隨息,隨息到無息的寂靜階段,再進修止觀的工夫,真正的禪定要等到進修止觀時,才算是入定,千 萬不要以為能坐得穩當,調和的工夫弄好了,就叫做入定了。

(2).坐禪數息要用自然呼吸,什麼是自然呼吸?
答:自然呼吸就是沒有刻意用力去呼吸的意思。當一個人在運動的狀態、或情緒變化時,呼吸會變得較急促,使呼吸量於瞬間增加,這就是不自然的現象。
      另外,氣功的吐納,是以意志控制呼吸出入,亦屬不自然。由此可知,所謂自然呼吸是指人體在靜態中,沒有受到任何情緒的影響,亦非氣功吐納運氣或作深呼吸的動作時,因自然的生理需求,而自動呼吸的狀況。這才是坐禪數息所使用的呼吸法。

(3).如坐禪不使用自然呼吸,有無缺失?
答:此有二種缺失─
(1).身心無法真正放鬆─因為尚有用力的情形,使四肢及胸腹都處於緊張的狀態,而未達到禪定的第一步工夫─放鬆。
(2).不能入定─既未放鬆,則無入定的可能。  
有些修氣功坐禪的人,發現自己也有入定的現象,其實這是因為過度的專注於運氣,所產生的妄境,是一種假定,與佛門的禪定無關。

(4).坐禪時,若息已調和,接下來要怎麼做?
答:用數息法。從一數到十,數出息,不數入息。數盡,再從頭數起。也有教數到二十、三十、甚至上百的,但初學者,只要選擇其中簡便易行的一種,久久調適,必能得定。

(5).坐禪一定要數息嗎?
答:不一定。這是針對初學者的技巧訓練,由於初坐禪時心神容易散亂,若不教其數息,則無法入定。在禪定學中,大都將數息列入主要的修學法門,如五停心觀─ 不凈觀、慈悲觀、因緣觀、界分別觀、數息觀。六妙門─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凈。十六特勝─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長短、四知息偏身、五除 諸身行、六受喜、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十三觀出散、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舍。
不論是印度或中國的止觀禪法,於修止門之初,均由安那般那入手,即為數出入息,其後所傳之十六特勝中,知息入與知息出,即是由數息到隨息的階段,知息 長短便進入隨息階段,而從知息偏身至心作解脫,為以止門為主,觀門為輔的階段,觀無常之後便以觀行為主了。因此初學者最好還是按部就班修學,從數息開始打 好根基,以免弄巧成拙。

(6).坐時,就只有一直數息?
答:數息是第一個階段,等你的呼吸愈來愈微細時,你將厭離數息,自然地轉成了隨息,進入第二個階段。隨息是此心念隨著呼吸入出,很輕微柔細地,慢慢的,呼 吸似乎已斷的感覺,心也突然間變得明凈、安隱,彷彿整個宇宙都能透視一般,即進入了「止」的第三個階段。其次為「觀」、其次為「還」、其次為「凈」,一共 六個階段,可以交替練習,稱為「六妙門」。關於六妙門的修法在正修止觀一章裏會談到,於此不贅述。

(7).息尚未調,可否數息?
答:切切不可,息尚有風喘氣三相時,若著意行數息法,必定加重三相的病患,如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三相的病患末除,心亦不能安定。

(8).數息數到後來,突然忘記數息了,怎麼辦?
答:忘記數息或數亂了,通常有二種情形:一、妄念賓士,影響心識。二、無記昏沈,茫然不知,此時非自己的意志所能控制,恍若喪失記憶一般,必須等到神志清 醒了,突然發現忘了數息,再重頭數息,千萬不可懈怠或氣餒,若以為自己不必數息,也可制心,或以為自己根機淺薄,不能學數息法,而放棄數息,到最後必將一 事無成。

(9).坐中數息不得,或數亂,或數忘,是何緣故?
答:這有四種原因:
1.妄念太多━雖然數息,卻常橫生他事,想東想西,以致不能專心。
2.飲食不調━由食過於油膩、刺激或添加一些不凈之物,到了入座時,心識散亂、昏沉,甚乃骨節酸痛,無法久坐,即便數息不得。
3.過度疲累━長時間勞動、看書、講話、辦公等,弄得身心交疲,但欲睡眠。
4.業障現前━病苦或世間種種災厄的纏縛,令人坐立不安,何況數息?

(10).坐禪中,數息數到最後覺得很厭煩,又單調又控制不了妄想,應如何處置?
答:這是一般人的正常反應,除非已到達相當的定境,或者有經常入定的經驗,才能堅持到底,不會認為這是個單調的動作。當你真正用心於每個小細節,包括觀察 呼吸的出入情形━氣息的長短、大小、快慢、經過身體的部位時,所產生的身心變化,如感覺舒適或不舒適,溫暖或冰涼,氣息的動靜等,你將發現原來氣息在體內 並非如想像那樣單調,而人體與外界接觸時,其維持平衡的因素,即與氣息有密切關聯,可以說,氣息主宰生命力和健康,它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內涵,正有待一位禪 者去開掘。所以,當你覺得數息十分單調無聊,就是觀察力尚淺、氣息尚粗,而妄念不斷的時候。反之,當妄念漸少之時,氣息也會隨著細靜,使得身心的反應十分 敏銳,觀察力增強(本自具足的覺性),則此階段便由數息而進入隨息了。但要注意的是,不再數息的原因並非刻意放棄,是由於氣息微細,無法數息,所產生的自 然轉換。

(11).除了數息,可有別的法門能修禪定的?
答:有。譬如禪宗的看話頭、凈土宗的唸佛、密宗的持咒等,都能獲得禪定的體驗。但若修習止觀法門,一定要從數息觀開始。每種法門各有殊勝,但絕無捷徑可 言,完全看各人的機緣而定。最重要的是,千萬不可投機取巧,或雜學各種的法門,否則不但一事無成,也恐會障礙道心,或走入邪道去。

(12).要如何調適胸臆煩悶的現象?
答:這要長期的練習,直到心很微細,能控制呼吸為止。初學者因為無法注意自己的呼吸,或者注意的還不夠仔細,使得呼吸大小遲速不能控制自如,便產生了胸臆煩悶的情形。
      其次,身體坐得太直或太彎曲,也會造成呼吸不順暢而致胸臆煩悶。這時應暫停數息,先調整坐姿,然後儘量使身心輕鬆自然,等到可以感覺呼吸安定了,才又開 始數息。這樣反覆的做,就能逐漸調整。有人一碰到此種現象、因害怕會發生毛病,就不敢再坐,甚至逢人便說坐禪會怎樣,這不但害己,也害了別人。

      
五、問調心

(1).坐禪時,雜念亂想很多,要如何消除?
答:妄念不能刻意去消除,妄念是一種虛妄相,如水中月,虛空花,是因心的染著,執妄作真,以為妄念是實有的,所以才會前念後念,相續不斷、若能一心一意地制心一處,久而久之,自然沒有妄念,這是一個重要的觀念,妄念不能除,有妄念即是有,無妄念即是無,所以不要去除它。

(2).若在定中,應不能亂動身體,為何還要用心觀察身體有否端直,隨時調調整呢?
答:此說定中,應是坐禪程式裏頭,端坐如定相的意思,不是真正入了禪定。尤其初學坐禪的人,除非是上根人,一坐即定的,其餘中下根人,在坐禪當中,假若沒 有調和身息心到完全融合的地步,是很難入定的。因此,在一坐中,應隨時觀察自己的坐姿有無端直,隨時糾正,不必去管能不能入定。

      
六、問禪定

(1).什麼叫欲界定?如何證知此定?
答:欲界定是證初禪相前,一種定法持身的相狀。這必須從三個次第來說:
1.粗住相─因修數息法,氣息逐漸調和,心逐漸虛寂凝練,澄凈恬怡。雖在緣中,卻不馳散。
2.持身法─粗住相後,必有持身法生起,使得身體自然正直,坐久都不疲倦,亦不覺得疼痛。彷彿有一種力量扶持,令其保持端身攝心的姿勢,這叫善法持身。若是惡法持身時,會覺得緊急勁痛,而持身法消失後,身軀猶如失去支援,寬緩無力,心中疲困不已,這就不得定相了。
3.細住相─善法持身後,心泯泯轉細,此後或經一、二時辰,或一、兩日,或一、兩月,更覺深細,其身如雲如影,照然明凈與定法相應,持心不動。這叫證欲界定。

(2).證得欲界定後,為何會有退失的情形?
答:欲界定的法心尚淺,猶見有身心之相,又沒有支林功德的護持,所以容易退失。其退矢的因緣有兩種:
1.從外緣失─得定時,不能妥善將護,又無精進修持的恒心,時修時不修;或是向他人誇說;或現定相,令他人知覺;或未除五欲五蓋,而生障法,使定力沮壞。
2.內因失─這是指六種心態,能失禪定:
         一、希望心。未得定時,希望得定。
   二、疑心。既已得定,又懷疑不是真定。
         三、驚怖心。見定相種種相狀,生大驚怖,畏懼不前。
         四、大喜心。見定中諸事,與世俗不同,十分的不可思議,於是大喜過望。
         五、重愛吸,執著此定,誤以為深妙。
         六、憂悔心。出定後,擔憂失定;或已失此定,懊惱生悔,終究不再得定。
總之,修行人只管修行,所謂「一種平懷,泯然自盡」,不刻意求定,不炫耀己定,即能不失定。

(3).什麼叫未到地定?如何證知?
答:未到地定又名近分定,近分意指鄰近根本定而尚未到的意思。根本定為色界四禪及無色界四空定、每一禪定各有分齊,所以叫根本定。若處於進入根本定之前的 方便加行、就叫近分定。因此近分定相對於八定的也應有八種,惟初禪的近分定又稱為未到地定,其餘的七種近分定稱為中間禪相。
      止觀說:「從是心後(正住欲界定),泯然一轉虛豁,不見欲界中身首、衣服、床舖,猶如空虛,□□隱隱。身是事障,障去身空,未來得發,是名未到地相。」
證得此定,若不依法推尋其理,往往會誤認為已得無生法忍,致生狂妄貢高的心思,終究墮入無量的苦報。另外,「釋禪」將此定中邪偽二事略述:
1.定心過明─「入定時,見外境界,青黃赤白,或見日月星辰宮殿等事;或一時日,乃至七曰不出禪定,見一切事,如得神通。此為邪,當急去之。」
2.定心過暗─「若入此定,暗忽無所覺知,如眠熟不異,即是無心想法,能令行人生顛倒心,當即卻之。」
此均是邪定之相,不是真正的未到地定,行人不可不察。

(4).什麼叫八觸?
答:這是初禪發相。修行人於未到地中,入定漸深、感覺身心俱空,寂然不見一物,這種定境如持續保持一段期間,乃至終年累月而定心不壞,便能逐漸發動種種觸感,最基本的叫八觸:
1.動─忽覺身心凝然,微微而動,有時從上起,有時從腰間起,漸漸遍及全身。身內覺動,外無動相。從上起的容易退失,從下起的可以進一步獲得深定。
2.癢─皮膚似有物爬行搔養,或似螞蟻叮咬,或似針尖刺扎。
3.涼─覺得身證逐漸冰涼,甚至寒冷異常。
4.暖─覺得身體逐漸溫暖或發熱,或一股熱流自內涌起。如由內發時,定心較強,由肌膚表面發時,反易煩躁不安。
5.輕─覺身體輕浮、似失重量,幾欲飛騰。
6.重─覺身體沈重,猶如巨石。
7.澀─覺肌膚粗澀、猶如木皮。
8.滑─覺身滑膩,猶如抹乳。

八觸當中,通常是先發動觸,並有十種的支林功德和動觸俱起:
1.空─空心虛豁,無有障礙。
2.明─皎皎明凈,十分美妙。
3.定─一心安隱,無有散動。
4.智─疑昏盡祛,心開悟解。
5.善心─慚愧心起,信敬妙法。
6.柔較─心下粗獷,隨意卷舒。
7.喜─於所得法,而生慶悅。
8.樂─觸法娛心,遍身恬偷。
9.解脫─出離欲蓋,無復為患。
10.相應─境界現前,相應不失。

如是或經一日、十日,或一月、數月、一年等,只要隨意斂念,就有前說定境功德發生,熏修既久,又陸續發其餘七觸,交錯復發。有時八觸具足,有時但發一觸兩觸、都叫初禪發相。

(5).為何會有八觸發生?
答:修行人修數息法、心漸軟細,於是細法轉變四大,使四大也由粗而細,與原來果報的依身不相應,所以造成了觸感。

(6).發八觸一定是得初禪嗎?
答:不一定。如發八觸時,沒有支林功德,或在欲界定中發八觸,就是邪觸,非禪定相。這時八觸的感覺會產生異常、如動觸本是內部覺動而身不動,現在卻手腳急疾震動,便是邪觸了。其餘七觸循例可知。(關於四禪詳細內容,請參考釋禪卷五)

(7).修習禪定,得邪禪三昧的原因及現象如何?
答:眾生皆有佛性、本無邪正的分別,但於坐禪細靜心中,一念妄起,而與鬼神道法相應,不自覺知,便得邪禪三昧。於是未證言證、廣說一切法門,辯才無礙,使聽聞的人信受稱歎,禮敬供養。茲將此類邪禪現象,稍加闡明如次:
1.與貪慾相應的邪禪─
(1).於睡夢或禪定中,親赴極樂世界,面見阿彌陀佛;或觀音、勢至來降,示諭行者急速救世濟人,勿令眾生沈淪苦海。
(2).自稱已得道果,登佛祖位,凡天下人皆當臣伏聽命,協助行者達成一統大業。
(3).炫耀悟境,顯現神通,為人占卜吉兇禍福,或預告某時某日的因緣果報,使眾生樂於親近,而修行其法。如是種種的示現奇異希有諸事,感勤眾生,而獲得名聞眷屬。
2.與嗔恚相應的邪禪─
(1).自恃己方強盛,常用鬼法或所謂靈力,和他人爭鬥。
(2).嫉妒正法的行者,竭盡一切予以破壞抵毀。
(3).自認已得無上的禪定智慧,卻不獲恭敬供養,心大惱怒,斥責眾生愚癡,不識大聖。如是種種的忌恨勝他諸事,實與阿修羅及鬼畜無別。
3.與邢見相應的邪禪─
(1).雖口說善法,而所行虛偽駁雜,混淆人生,非但不得清凈解脫,甚且增益煩惱困惑。
(2).不入中道實義,卻胡亂依文解經,把「淫怒癡,即戒定慧」當成了口頭禪,於是破正戒、破威儀,五欲嗜味,五蓋染著,裝瘋賣傻,裸形無恥,逢人便稱「明心見性」、「自在無礙」、「即心即佛」等語。
(3).不敬三寶、父母、師長、毀損經像、塔寺、作五逆重罪,斷一切善根,而以此為佛性平等。如是撥無因果,或邪因邪果的言行,能使人過去所作一切功德,在一夕之間全部破滅。

釋禪將邢禪的果報分成三種:
1.邪禪又行惡─命終後,生於三途惡報。
2.邪禪卻偽心行善─命終後,隨所與鬼神相應之法,共彼鬼神,同生一處,以為彼眷屬。
3.邪禪而尚心存善念─或生於天人中,但有邪魔種子和習氣,因此樂近邪師,樂聞邪法,樂行邪道、供養親近讚嘆修邪行的人。見有正法的修行人,不樂親近,或時生惱亂。甚至雖得出家,猶造魔業。
以上指入邪定的現象。若根本未得禪定,自謂已得禪定,則不是愚癡病,即是貢高我慢,或欲得名聞利養而欺誑眾生。

(8).修習禪定有無障礙?
答:障礙指不利於修習禪定的意思。這有五種:
1.長病─久病不愈,身心失調,自然無法修習。
2.遠行─路遙疲累,體重昏沉,難以入定。
3.諫諄─與人議論爭訟,分別你我是非,心頭昏亂,絕對無法修習。
4.營事─世緣俗務繁多,或經營事業,送往迎來,親朋交接等等,沒有空閒的時間來修習。
5.多讀誦─前面四種尚有補救的機會,惟多讀誦所造成的知識障、恐怕一輩子都放不下(多經驗亦然)。如以知解推論的心來修習禪定,也會使禪定一事變成 了做學問,使得解悟和證悟永遠扯不清。因此,於修習禪定時,要有「放得下一事,少一分知解」的觀念。否則一輩子被先入為主的成見所束縛,除了貢高我慢外, 豈能深入佛法大海?

(9).如何在坐禪中,打破時間觀念?
答:坐禪沒有這些問題,這是由為希望心所生的邪見,坐禪就是坐禪,其他的事通通放下。如每天計較坐多久時間,即非正確的觀念。

(10).修禪有否得定,旁人能否驗知?
答:誠於中,形於外,獲得定心為今生現法,能當下體證,亦能令旁人有所知覺。
有六事勘驗,得定虛實立刻明白:
(1).顏色悅澤━得定的人,身心放鬆,所以不會肌肉緊繃,臉部表情自然平和,即使身在病中,亦沒有愁苦的相貌。
(2).舉止端正━得定的人,心中安隱,動靜得宜。行走時安詳徐步,站地時不晃不搖,坐下如鐘覆地,躺臥如弓不輾轉,目不斜視或轉睛,手不無事揮舞或於身上亂抓,或逗弄他物。
(3).言語柔順━得定的人,音聲輕柔和緩,非有必要,不會打斷他人言語,亦不於眾中喧嘩。
(4).知足少欲━得定的人,貪慾逐漸淡薄,雖然處於俗塵之中,但能知量知足,不過份貪求,不追逐五欲。
(5).嗔嫉漸除━得定的人,喜樂在心,嗔恚逐漸斷除,不會與人口角是非,不嫉妒排斥他人。
(6).常行佈施━得定的人,胸襟寬厚,心地光明,不與人計較,能為設想,能捨身外財物。
此六事如於日常生活中細心觀察,便能監定某人得定的深淺。

      另外,坐禪三昧經有修禪人得定心的勘驗法,可供參考:
「修禪人得一心相,云何可知?」
答曰:「面色悅澤,徐行端正,目不著色。不貪名利,擊破□慢,其性柔軟,不懷毒害,無復慳嫉。直信心凈,論議不諍。身無欺誑,易可與語。柔軟慚愧,心 常在法,勤修精進,持戒完具。誦經正憶念,能隨法行。意常喜悅,嗔處不嗔。四供養中,不凈不受,凈施則受,知量知足。寤起輕利,能行二施,忍辱除邪。論議 不自滿,言語甚少。謙恪恭敬,上中下座。善師、善知識,常親近隨順。飲食知節,不著欲味。樂獨靜處,若苦若樂,心忍不動。無怨無競,不喜鬥訟。如是等種種 相得知一心相。」
能做到這個地步,即是人格完美的大修行人了。

(11).坐禪能開悟嗎?
答:坐禪是打坐和參禪合併的語詞,如只有打坐而沒有參禪的工夫,猶如在黑山洞窟裏坐,是絕無開悟見性的可能。反之,打坐是參禪的基礎,沒有定心的參禪,必定成為狂妄之人,極易走入邪道。
因此,真正的坐禪是先學打坐,然後學參禪,當機緣成熟時,一定會開悟。
      但由於各人根性不同,其悟境仍有很大的差距。

      
七、綜合問題

(1).修習坐禪工夫,有什麼好處?
答:坐禪是得禪定的基礎,經上說:深修禪定,能獲得五種神通。要斷除一切煩惱,必須有禪定的工夫,因為只有禪定,才能發顯般若智慧,包括諸佛成道,起轉法輪,入般涅盤,都在禪定中。

(2).坐禪能否治病?
答:坐禪能否用於直接治病,尚無確切的依據。但坐禪對於加精神有關的一些疾病,確有相當良好的減輕、減緩,甚至消除的效果。譬如失眠、焦慮、神經質、慢性 胃腸病、高血壓等,另外,坐禪有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對於一些慢性病、有一定程度的療效。坐禪能強化血氣的運行,能逐漸減輕受傷的筋骨所引發的疼痛。

(3).學坐禪是否須要其他的助緣?
答:需要,學坐禪除了本書所談到的調和工夫外,依智者大師所論,尚需要具足五緣,呵除五欲,棄舍五蓋及行五方便,連同五事調和,稱為二十五方更法,這修止觀坐禪的前方便,可參考「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或「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

(4).如何選擇坐墊的材料?
答:坐墊的填充材料有棉花、茶葉、蘭草、艾草、決明子、雛菊等,現在一般較常用的是棉花,但以木棉為佳、草棉太熱,易出汗。也有少部份用茶葉的,坐起來很 涼爽,聽說有降血壓的功能,但茶葉容易粉碎,用久了會變硬,而且潮濕後,就立刻生蟲,處理很麻煩,所以有的人改用蘭草或艾草,效果也不錯。艾草的針毛,用 於針灸的灸法上,有療病的功能,改成坐墊後,是否也可治病,就很難說了。
      另外,還發現有的人使用泡棉,這個材料稍徵軟了一些,而且又是化學物品,坐久坐熱以後,會起化學變化,也許對身體不太合適,儘量少採用。
      坐墊的外部,一般要縫兩層,一層裝填材料,一層和身體接觸,可隨時拆開洗凈,使用起來比較方便。這通常是用含棉質較重的布來做,切忌不要使用尼龍布,因尼龍布不透風,容易長痔瘡。

(5).坐禪的地方,一定要在室內嗎?
答:初學的人,容易受風,或受到驚嚇,以安靜的室內較佳,若久修的人,在外面坐也無所謂,如古代的苦行者,也有在水邊樹下,曠野露地而坐的,但現在環境複雜,要選澤能露地而坐的地方又在不多,最好還是在室內就可以了。

(6).要坐多久。才能達到入定的地步?
答:只管打坐,個人的機緣不同,不必去推論,若心中存有要入定的念頭、反而不易得定。

(7).坐禪應一天坐幾次、或坐多久為佳?
答:不一定。但宜每天坐禪即可。
坐禪是一種耐力和恒心的訓練,一個能每天坐禪的人,日久他的忍苦能力和做事情的果斷力一定會增加,同時自信心也相對的提升。
      至於次數多寡,應看自己的時間和環境來衡量,每坐的時間最好能在半個小時以上,若能坐一個小時則效果更佳。因剛入座的前幾分鐘,心念、氣息尚粗,屬於調 和的階段,到了能專注收攝心神之時,才有坐禪的效果。當然,如禪定功夫好的人,很快進入定中,便不需長時間坐禪了。

(8).有人說,坐禪的時侯,不可胡思亂想,是不是?
答:這是一句空話,坐禪沒有這個道理,講這句話的人,連坐禪是什麼都沒弄清楚,才會如此瞎址。坐禪即是坐禪,有它一定的方法,依法而坐,不能用己意來忖測 坐禪的問題。凡是初學坐禪的人,沒有一個不胡思亂想的,但隨著調和的工夫愈來愈好,胡思亂想的狀況就愈來愈少,念頭也就愈來愈安定,到最後只剩一念存著, 到最後連這一念也無,渾然一片。若說是無念,又能起觀照,能遍知一切法,如此不可思議,又豈能用有念無念來分別?更何況隨便說一句:「不可胡思亂想」,就 算數的呢?

(9).何謂參話頭?什麼情形下才能參話頭?如何參話頭?
答:話頭就是話之頭,一句話未說之前叫話頭,已說之後,就成了話尾。由於說話時必須運作心念,可知說話與心念同步進行,因此,話頭就是念頭,就是一念未動之前的那種狀況。所以,參頭等於看念頭。
      從前六祖惠能向惠明禪師說:「不思善,不思惡,恁麼時,如何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是要惠明體證那「念頭」是什麼?禪宗曾用一些形容詞來形容念頭,如 「本地風光」、「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等,但未實際說出那個念頭究竟是何物,凡能說出的,便又成了念尾了。
      早期的禪宗並無參話頭的方法,只是很單純的修習禪觀,時節因緣一到,即便悟入。如初祖達摩教人「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到了一切 「無有分別,寂然無為」的時候,就自然能「與理冥符」了,三祖僧璨將此無自他分別的境界,說為「一切不留,無可記憶」,不可用心識思量測度,卻能無所不包 的「真如法性」,這個「真如法性」不是參得的,是自然顯露的,不論凡夫或聖人的真如法性都完全相等,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一切的動靜施為,言談應 對,穿衣吃飯等,六根運作,無非真如法性的妙用。所以修行人只要明白真如法性是什麼就對了,不是去找那個真如法性。
到了後來,一般的修行人大都「不解返源,隨名逐相」,弄得「迷情妄起,造種種業」,你跟他說一切法都是真如,他絕計不肯信得,於是只好拈出一個障眼 法,教人「參話頭」,參「念佛是誰」,「這拖死屍的是誰」,「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等等,把修行人的妄想心,散漫心收攝 起來,專注在一個目的上去參研,如果能一念這些「話」,不被「話」束縛、迷惑、就能澈見「話之頭」,原來就是真如,就是不動不搖,不生不滅的本心覺性。須 知,這個話頭的話,並無任何特殊之處,譬如,參「吃飯的是誰」,「走路的是誰」,「說話的是誰」,重點在那個「誰」,只要看明白了是誰當家作主,就開悟見 性了。
但是,參話頭並非人人可行,若無真實的禪定工夫,與正確的佛法知解,只一味地拈出一個話頭來參,恐將誤入歧途,尋不著回家的正路,這是禪者首應明悉的。

至於參話頭要怎麼參,必須由具證明眼的禪師現場指導,一則監別禪者的根機如何,一則析出一個下手處,再研判應以何種法門修行。如果採用參話頭時,也是 由禪師提議,並先作一段試參,勘驗禪者自我的身心反應狀況,如確實可行,便可持續參之,否則,亦可更換話頭,或捨棄話頭,另行別法,這才是參禪的活法,不 是死板板的以為別人怎麼參,我就怎麼參,別人參什麼話頭得益,我也依樣劃葫蘆來參那個話頭。
無論如何,參話頭不過是一塊敲門磚,一但進了門,就宜棄之不顧,譬如登岸舍舟,又如以指指月,得月忘指,不可認指作月。禪者慎之!

(10).坐禪中突然被音聲驚嚇,應如何處理?
答:坐禪最好有一處較清靜的場所,如家中設有佛堂或禪房者最佳,否則應儘量來道場參加共修,以免受到種種的干擾。尤其是初學者,只要一點聲音即可能會嚇了 一跳,而導致心神不寧,無法繼續入坐。當已經受到驚嚇時,可視自己身心的狀況決定要不要繼續坐。如認為坐不住了,亦勿立刻起身,應慢慢地左右擺動身體,做 完全部按摩動作之後,坐在座墊上休息一下,然後再站起來。如認為自己尚可繼續,最好還是勉強而坐,否則,以後會成為習慣性,往往稍微的聲音就坐不住,甚至 沒有任何聲音,但潛意識中似乎有擔驚受怕的情形而無法安定下來。這意思是說,不管有沒有聲音,或者有否受驚,既然要修學坐禪,就應抱著不憂不懼的心態,放 捨身心,無間斷地坐下去,才能對治六塵境界的障礙。

(11).坐時,突然感覺像有螞蟻在爬,或體內有熱流,或突然全身冰冷,這是什麼原因?
答:若得定心,便是初禪發相,若不得定心,便是禪病,於此不作分別,只要不管任阿現象,都能繼續坐下丟,有禪病治禪病,無禪病,就繼續得定。

(12).有人說,坐禪的時間應該在子時最佳,是真的嗎?
答:這是某種道術,或稱做通靈術的坐禪方式,其實坐禪除了一些特別的禁忌外,是沒有時間限制的,有些坐禪工夫深的人,還用坐禪來代替睡眠呢!若是有空,平 常可以多練習,不一定是要規定什麼時候來坐,若是沒空,能在臨睡前,或早晨起床來坐,可以睡得更安穩,而且使一天之內充滿精神活力。

(13).聽說半夜坐禪容易受鬼神或邪物侵擾,可有此事?
答:這是不諳坐禪學理者的說詞,佛法中所謂鬼神入侵之事,就是業報發露的意思,萬法一切唯心造,所以有「疑心生暗鬼」、「疑則生怪」的情形發生。
坐禪,是放捨身心,對一切六塵境界均不執取,豈有反受外來鬼神邪物侵擾的可能?除非此人欲得神通,心起害人的邪念等錯誤的知見,致引起精神上的錯亂而顛狂,否則,在任何時間坐禪均是無害的。

(14).半夜睡不著覺,便起來坐禪,忽然全身起雞皮疙瘩,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答:有人說,半夜坐禪容易招致鬼神入侵騷擾,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須知鬼神為另一道眾生,其時空的覺受與人道不同,就像大海的兩岸沒有任何工具可以橫渡一 樣。只有一種情形是你和某鬼神有宿怨,合該今生償還,當機緣成熟時便得此鬼神報,而這個報應的時間隨時都會發生,不一定在晚上,或半夜。
但是,傳統的說法認為半夜的鬼神較多,實際上是因夜晚一片黑暗,令人心生恐懼而產產生的聯想。也由於此種聯想,所以在坐禪時潛意識已隱藏那個鬼神入侵的現象,只要心境相接,蒙朧中感覺有些異樣,便起雞皮疙瘩了。

(15).聽說坐禪會走火入魔,是真的嗎?
答:有三種情形容易走火入魔,(1).練習不倒單,長坐不臥的人(2).沒有老師指導,盲修瞎練的人(3).想從坐禪中獲得神通的人。其餘的人,再怎麼 坐,都不可能走火入魔。有些從未坐過禪的佛學通,修道通,動不動就危言聳聽,勸人不要亂坐,或者乾脆說:「不要去學坐禪,坐禪會走火入魔!」這些話聽起 來,今人噴飯,真不知他們的經典是怎麼研究的,歷史是怎麼讀的,要不然,為什麼睜眼說瞎話,連歷史書上唯一的佛陀─釋迦牟尼佛是以坐禪在菩提樹下悟道的都 不明白,連許多高僧大德苦修坐禪也沒聽說過。
當然啦!悟不在坐,光學坐禪是不可能成佛的,一定要六波羅密具足,才是修學佛法的真正法門。而坐禪,是為了對應劣根的人,教你先坐下來,不要亂動,不要到處攀緣塵境,要攝心凈念,要調曲心,變直心,調亂心,變定心,然後才能進一步修習大乘法門。
如果說坐禪就會走火入魔,那麼一部中外古今的佛教史,甚至道家史,瑜珈史,都要重新改寫了。就以現在來說吧!全台灣目前學坐禪的有這麼多,如果每個人都走火入魔的話,豈不是要懇請政府擴建無數的瘋人院或傷殘院嗎?
仔細想想!事實沒有,所以謠言不攻自破,勸某些人不要再外行充內行了。

2011年2月14日星期一

20110213 氣功班

-------------------------------------------------------------------

練精化氣
練氣化神
練神還虛:積真陽

真陽積聚成真陰,真陰積聚成水, 水存在中黃!


真陰真陽相合成丹


真元一氣:自己練 "小藥"


先天一氣:道門稱作 "大藥"


練虛合道


逆練五行返陰陽


法無定法,不執一法,(門派),能得萬法,根據身體狀況而言,

如無需執著丹田發熱

如練不成下丹,如女性等不適合練下丹, 可試用其他方法,練中丹也可


四自 自見:見到自己

自是:自以爲是,如聽到有聲音,不要喝停或者更好
自伐:自己以覮得自己不好
自矜:覺得人家不成,滿足於自己

五善;修真需要的善 善行,不執一法

善言,無言竟然是最好,是神仙傳授
善計,無計
善閉,專注,放棄眼耳鼻舌身意
善結,性命合一,雖無結


兩重天地,四箇陰陽:天地陰陽,自己陰陽

2011年2月9日星期三

打坐, 靜坐的奧秘

-------------------------------------------------------------------

因被志健兄啟發, 於是大量找尋佛家對靜坐的書.  在書店有大量佛家有關禪修和靜坐的書籍,

不錯佛家對打坐禪理論比道家 "平易近人", 沒有太多術語和暗語, 創造新文字如 "自家水"  .   比較容易看懂.   看後發現, 其實, 道家興佛家打坐原理基本相同.  但是, 道家同時兼顧身體 (氣功太極等) 和心靈的訓練, 佛家主攻心靈訓練, 但也有個別如少林的 以武修禪”.  

原來在佛家已經明言, 靜坐會令領悟力提升, 乃係通往智慧的法門, 很多古人通過靜坐, 歷百折而不撓, 直到有一天突然之間, "靈機一觸", 或有若 "當頭棒喝", "到彼岸", 而悟出驚人道理.  到此時刻其感覺之暢快, 只有當時人才能知曉.  看似玄妙, 但古今以打坐而成功例子比比皆是, 最出名如佛祖坐菩提而悟出真理.  打坐亦常被小說家應用, 如張三豐閉關悟出太極拳.   
 
道家的靜坐理論為, 靜坐到最後能超越時空, 到時靈魂自由離開身體, 超脫人鬼神三界, 從此超脫輪回生死!  (超脫輪回生死, 豈不也是佛家的終極目標!)


--------------------------------------------------

http://big5.xuefo.net/show1_34860.htm

丹田與脈輪是什麼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南懷瑾講述

說到氣與丹田,學習西醫與生理解剖學的人,便會引為笑談,認為人體上根本就沒有這回事,這是愚昧和迷信,或者是道家的人故作神秘之說。如果講到瑜伽術的三脈七輪倒也並不反對,因為近年以來,瑜伽術在歐美很流行,在外國學了幾手再三變相而不到家的瑜伽術,回來大開教門,倒也大受歡迎。因為這是進口貨,從外洋學來的,一定不錯。我們可憐的這一代啊!「無洋不是學,有外才稱尊。」將來留給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一頁,必定是可悲可憐的笑料。其實,現代所謂的生理學,嚴格地說,只能稱為人體解剖學。否則,便可稱它為死理學了!因為現代對人體的生理學,都是以解剖人死之後的身體而得到的證明,並非像中國古代,從活人的身上求得證據。道家所說的三丹田:上丹田,在兩眉之間橫通間腦的部位;中丹田,在兩乳之間橫通肺與心臟的部位,下丹田,在臍下橫通腎臟之間與大小腸的部位。另有所謂中宮的,便是胃脘與橫隔膜之間的部位,這些現象和作用,都是人體生命在活著的時候,與呼吸系統發生連帶的關係。丹田,不過是道家修煉觀念中的代名詞,並非此中真會煉成一顆丹藥,假使真有,便會成為腸癌、心肺等癌,或肝瘤了,希望學道的朋友們,切勿迷信內丹真會成粒的誤解。
   瑜伽所說的脈輪,經過西方科學文化的洗禮,一般瑜伽家們便認為它是生理學神經叢,由間腦一直到會陰各部,分別為之定名。脈輪是否便是神經叢很難說;脈輪與神經叢有密切的關係,那是事實。

           靜坐與氣脈
人在靜坐的過程中,心理的雜想比較清靜,頭腦中的思慮比較減少,所以血液流行也比較緩慢,心臟也因此減輕負擔。同時因為身體的姿勢放置端正,不再運動來消耗體能,腦下垂體的內分泌平均分佈,漸漸感覺四肢與內部,發生充滿的感受。有了這種感受發生以後,反應最為敏感的,便是中樞神經和背脊骨的末端,連帶腎臟部分,通常都會有脹緊的刺激。由此逐漸推進,循著氣機和血脈的流行,如有物蠕動,逐部發生感覺。但以上所說的現象,是以普通一般人,在「靜坐」中較為正規的初步狀況而言,如果身體有特殊的情形,倘有某種病痛,或體能特別強健的,又當別論。總之,每個人的心身,各有不同的情況,其中千差萬別,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執一不變,真像「刻舟求劍」,愈來愈不對了!

   關於氣脈問題,如要詳細論述,不是片言可盡,留待以後慢慢道來。現在要講的主旨,仍然繼續前面「靜坐」的求「靜」問題,我們要特別留心。為了便於容易瞭解,先把心理和生理作用,歸納為知覺與感覺兩個部分;所謂知覺,包括心理思慮想念等等現象。所謂感覺,包括身體氣機覺受等等作用。但綜合起來,兩者都是心的動向。人在靜坐中,感覺體內氣機發起作用時,最容易犯的錯誤,便在不知不覺中,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感覺上面,而且愈來愈強,於是,全部心力,就會攪亂氣機,構成幻想、聯想等的狂亂心理。比較稍好一點的,認為自己氣脈已通,便沾沾自喜。其實,真的打通氣脈現象,並非如此情形。再差一點的,由於氣機的覺受,使注意力過分地集中,於是無形中配合意識的幻想等心理作用,反使神經過於緊張,便成為一般所說「走火入魔」的病態了,這不是「靜坐」會使人著魔,實在是不明「靜坐」的究竟道理,反使心理變態之魔害了「靜坐」的靜境了!

     儒佛道三家的靜坐姿勢 
    儒、佛、道三家的靜坐姿勢,歷來相傳有96種之多,其中當然包括幾種臥睡的姿勢與方法。通常所用的姿勢,如佛門中的各個宗派,修習禪定的方法,大多採用七支坐法,又簡稱它為跏趺坐,俗名盤足坐法。

   宋以後的儒家--理學家們,由於大程夫子--程顥(明道),變更佛、道兩家修煉靜坐的心法,因襲禪宗大師修習禪定的工夫,著作《定性書》一文,主張在「靜」中涵養性理的端倪開始。他的老弟二程夫子--程頤(伊川),又加上《主敬》為其陪襯,從此儒門也主張靜坐。但是他們所取的靜坐姿勢,便是平常的正襟危坐,所謂端容正坐便是。至於道家,有時即用佛家的七支坐法與臥姿,有時又穿插許多不同的形態;配合生理的需要與煉氣修脈的作用。大體說來,儒、佛、道三家的靜坐姿態,並不外於此法。

       七支坐法的形式
所謂七支坐法,就是指肢體的七種要點(如附圖):
   (一)雙足伽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剛坐。開始習坐,單盤也不可能時;也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

   (二)脊樑直豎。使背脊每個骨節,猶如算盤子的疊豎。但身體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過拘泥直豎,更不可以過分用力。

   (三)左右兩手圜結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麵,平放在胯骨部分。兩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這在佛家,便叫做「結手印」,這種手勢,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兩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度為止,不可以沉肩嚲背。

   (五)頭正,後腦稍微向後收放。前顎內收(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

   (六)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象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七、八尺處,或一丈一、二尺許。(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靜坐之初,先行閉目為佳。)

   (七)舌頭輕微舔抵上齶(參考附圖),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
   附帶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凡在靜坐的時候,必須使腦神經以及全身神經與肌肉放鬆,絕對不可有緊張狀態。最好是微帶笑容,因為人在笑時,神經自然會全部放鬆。

   (二)初學靜坐者,不可以吃過飯就打坐,以免妨礙消化。同時也不能在肚子餓時打坐,以免分散心神。

   (三)靜坐時空氣必須流通,但是不能讓風直接吹到身上。

   (四)靜坐時光線不能太暗,否則容易昏沉;光線也不能太強,否則容易緊張。

   (五)氣候涼冷的時候,要把兩膝和後腦包裹暖和,即使熱天打坐,亦不可使膝蓋裸露。

   (六)初學靜坐不要勉強坐太久,以時間短、次數多為原則。

   (七)初習靜坐時多半無法雙盤,則以單盤為宜。單盤時臀部必須加坐墊,坐墊的高矮依各人身體狀況而定,總以舒適為原則,如果坐墊太高或太矮;都會使神經緊張。至於坐墊的軟硬程度也必須適中,否則引起身體的不適,則影響靜坐的心情和效果。

   說明:(一)兩腿雙盤的跏趺坐為最正規的七支坐法。
   (二)跏趺坐也要加坐墊、除非氣脈全通,才可以不墊。

   (三)初學靜坐多半無法雙盤,則酌情採用以下各圖所示的其他坐姿。
   說明:

         (一)坐墊約兩、三寸。隨各人舒適度自作調整。

   (二)初習靜坐無法兩腿雙盤,則採用單盤。隨各人生理狀況,自由選取金剛坐或如意坐。

   (三)如果無法單盤,或者單盤坐到腿麻。而想繼續用功,則可改用下列任何一種姿勢。

   說明: (一)正襟危坐為歷來儒家所慣用的靜坐姿勢。

   (二)吉祥臥為佛家所主張的睡姿。孕婦如果單盤對腹部造成壓力可改用吉祥臥,或任意選取對自己較為舒適的坐姿。

       有關七支坐法的傳說

    根據佛經上的記載,這種七支坐法,早已失傳,後來有五百羅漢,修持多年,始終不能入定。雖然知道從遠古以來,便有這種靜坐入定的坐姿,但始終不得要領。有一次在雪山深處他們發現一群猴子,利用這種方法坐禪,他們照樣學習,便由此證道而得阿羅漢果。這個神話似的傳說,無法加以考證。總之,它是合於生物天然的法則,那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這種姿勢,大體來說,很像胎兒在母胎中的靜姿,安詳而寧謐。

     http://www.jrzj.org/nanhuaijin/nandasi/jinzouxiodao/index.shtml
 

2011年2月7日星期一

公眾演講的藝術 - 張堅廷

溝通重不重要?  五倫八德, 父子夫妻上司下屬等等人際關系, 全繫於溝通, 你話溝通重不重要?  我認為如果要推廣和諧社會, 溝通技巧必不能少!

-------------------------------------------------------------------



公眾演講的藝術

http://www.hkej.com/template/features/html/emba/alfredcheung_content.jsp

首先謝謝邀請。待會我也要趕到上海上課,同是修讀EMBA。我本來不是去唸書的,是主持工作坊來賺錢的。誰料他們倒過來游說我修讀課程,結果我賺來的也不夠交學費。和你們見面,感覺既熟悉也陌生。不過,我的同學當中,超過80%都是內地的行政人員,我多少受到一點文化衝擊,其中之一是語言障礙 。香港人說普通話,只能達到資訊交流,無法做到感情交流。這是香港人融入13億人口的最大障礙。因此,我經常批評香港政府的語言教育政策。我們的母語教學,是廣東話教學。你要在內地工作,第一是要與人溝通。我相信,大家都可以流利說出帶有香港口音的普通話。但以這樣的普通話,如何跟內地的伙伴建立感情關係?在現今社會,感情關係是很重要的。因此,今天我會跟大家分享說話的藝術。

我本來不是很懂說話的人,我是為勢所逼的。我自19歲起寫故事混飯吃。不過到最近一兩年,我才知道說故事原來是十分重要的。

談到說話的藝術,首先要分享說話的技術。正如畢加索的抽象作品十分出色,但他先要有素描作品的基礎。有了基礎,多加練習,才會養成說話的藝術。



管理人的話劇訓練
我們一出生便說話,那說話的技術能學嗎?香港雖是一個成功的商業都市,但行政管理人員,極少數接受過表達能力訓練。歐美有幾家提供話劇訓練課程的公司,美國運通銀行的經理,便一定要修讀這樣的課程。

我們一出生便說話,那說話的技術能學嗎?依我看,社會裡某些相對成功的人,跟草根階層最大的分別在於表達能力,而那跟我們的家庭出身大有關係。你們當中,有誰上過話劇課?沒有?這是很大的悲劇。(眾笑)香港教育其中一個失敗之處,就是沒有訓練我們的表達能力。香港的中學教育是失敗的。我們中五和中七都要考試,但養成的能力只在考試的幾個小時有用。考試過後,學生便會忘記一切,去吃喝玩樂。此外,數十年來,香港教育都是以文理分科,可是根本不切合現今社會的需要,沒有著重訓練學生的溝通技巧和表達能力。還有一點很奇怪,香港的學校不教買賣股票,然而學生畢業後,大都會投資股票。我自1993年買股票,一直蝕到2000年。如果一開始有人教我,我便不至如此了,可見香港教育的不足。

我現在主持話劇訓練,第一個課程在2003年舉行,為稻香主持。我問稻香的老闆,你的同事有沒有接受角色扮演的訓練?他說沒有。說著說著,便約好搞這個課程。歐美有幾家提供這類課程的公司,其中一家叫Aerial Group,是由前話劇團成員組成的。美國運通銀行的經理,一定要修讀這樣的課程。這類課程現今為何流行起來?因為這是權威破產的年代,此源於互聯網興起,人人有知識。你們身為管理人員,管理的並不是農民工人之類,而是服務行業的從業員,以及知識工人。知識工人的特質是自我,他們自覺有點了不起,而且和你的知識距離不是很遠,你的權威再不管用,所以要有新思維。這不像管理工廠工人,只需要下命令。在權威破產的年代,你不能再以「你再這樣我便減你薪水」,「我有權不讓你升職」等語氣來和員工說話。現在我們要乞求他們:「可憐我,聽我說吧,我也很辛苦的。」管理人員一定要加強技術,接受說話和身體語言等訓練。你乞求他,也要似模似樣,樣子看起來真的值得同情。因此你要接受話劇訓練。

話劇有三個基本元素:對白(articulation),表情(facial expression)和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三個元素加起來,就成了一個人最重要的溝通工具。先談對白。許多人以為說話的能力是天賦的,其實要後天學習。說話和發音靠喉嚨的肌肉,肌肉訓練得不好便會萎縮。我可以憑人的聲音知道他的學歷。例如為百貨公司訓練在前線工作的已婚婦女,聽她們發聲,便知道其學歷都在中三以下。因為她們唸書不多,所以經常吵嚷,錯誤運用肌肉,令聲帶肉撕裂,聲音便變得混濁粗啞。這是源於她們的家人沒有好好教養她們,我為她們授課時,心裡也難過。你們是中產階級,跟小孩子說話時會很溫柔。即使生氣,你們也不會大聲說:「死仔包!」你們會溫柔地說:「乖點好不好?」小孩子會學習你們的說話方式和面部表情,之後以同樣的語調和你們說話。因此,教育程度高的人,聲音的訓練便較好。為甚麼唸大學的人,聲音訓練得這樣好?是朋輩的影響。在不知不覺間,身體語言和遣詞用字都受影響。戲劇教育就有這個好處。你們記得趁子女還小,便讓他們接受戲劇訓練,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一門課。

香港,有兩個經典的反面教材:董建華不善身體語言,葉劉淑儀不善說話技巧。但現在她捲土重來,有所改變:髮型變了,口紅不再血紅,會穿湖水藍的衣服。轉髮型很重要。拍近鏡時,頭部佔了電視畫面的50%。別人好心叫她轉變髮型,她卻說:「如果我不能捍衛自己的髮型,又怎樣捍衛香港人的自由?」但髮型和自由有甚麼關係?董建華的經典身體語言,是在立法會裡用老花眼看人,老花眼意味退化。此外,他的身體語言配合,很明顯是有問題的。例如他說:「我不同意你的說法」,可是身體語言卻毫不配合。種種失敗,令他民意低落。身體語言最好的中國人莫過於溫家寶,他很善於博取同情。第一個在鏡頭前流淚的中國總理就是他。他在礦難中流淚,但中國的災難頻生,次次都流淚也不是辦法,所以他開始懲治不法分子。但這幾顆眼淚,代表了總理關心人民,平服了很多人的不安情緒,這就是身體語言的重要之處。

前美國總統列根是運用身體語言的祖師爺。他本來是演員。有人笑他:「演員怎能當總統?」他回敬:「總統怎能不懂做戲?」克林頓也說,若沒接受表達能力訓練,後果真是難以想像。你們在公司常要和不同同事交談,一定要學會溝通的技術。約有5%的美國人有接受戲劇教育。這5%很重要,他們分佈在不同企業,別人和他們共事時,也會不知不覺學會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外國的孩子不害羞,做匯報時頭頭是道,正是因為他們有這5%,香港則連零點零幾也沒有。



管理人改變高高在上心態
現代管理講求「僕人領導」,即不要以卑躬屈膝為恥。口甜舌滑只能當個推銷員,只顧自說自話而沒理會對方。張堅庭曾以聖經故事,說服了某電訊公司的高級經理替下屬洗腳,只有當放低既有角色,才能以謙卑的心態去溝通。       

此外,也要有心態上的訓練,不要以卑躬屈膝為恥。現代的領導講求「僕人領導」。有一次,我為電訊公司提供訓練,以聖經故事說服了高級經理。聖經說,耶穌為門徒洗腳。門徒說:「夫子,你是神,怎能為我洗腳。」耶穌說:「是的,我為你們洗腳。我希望我離開後,你們也會互相洗腳。」我對那高級經理說:「你花多少錢請人來訓練管理人員,也不及你親自為同事洗腳。」起初他以為我說笑,後來被我說服了,便在工作坊裡身體力行。我先叫四個同事出來,再用一個盤子,盛著暖水,又叫他們脫掉鞋子,他們還以為要做腳底按摩。然後這位經理和幾位部門主管從幕後現身。這四人見上司來為他們洗腳,立刻四散。(眾笑)我即以導演的權威,命令他們坐好,讓上司為他們洗腳。但上司其實做得不太成功,他們顯得挺勉強的,無法真正享受為同事洗腳的經驗。他們只有謙卑的技術,沒有謙卑的心態。坐著洗腳的四位誠惶誠恐。因此,我覺得只是成功了一半,但對公司來說肯定是震撼,對企業文化大有衝擊。當胡錦濤去美國,和波音公司的人員擁抱時,其實姿態很生硬,擁抱很疏離。畢竟在中國這個權威社會,並不講求身體語言和接觸。

技術可以令人口甜舌滑。但技術好只能當個推銷員,他只顧不斷說不斷說,並沒理會對方,便自以為做得很好。有了技術以外,還要改變心態。以我自己為例,我怎樣改變自己的心態?電影行業的階級觀念很重,我24歲便當上導演,習慣在片場呼呼喝喝,用粗話罵人。四年前我開茶餐廳,有一晚我問自己,我做不做到打開門,彎身笑說「歡迎光臨」?那一晚,我想起虎度門的精神。在粵劇世界,一踏入虎度門,你便不再是你,而成為你扮演的角色。於是我立志做好顧客服務,放下驕傲的心態,笑說:「你好,歡迎光臨!」有個副導演來到,問我:「導演,你用不著如此笑臉迎人吧?」我說:「你只要來買雲吞麵,便是我的老闆。今天的我不是導演,而是提供服務的人。所以我要做好服務者的角色,忘記我導演的角色。」漸漸地,我享受服務人的過程。餐廳的投訴電話也是由我接的。客人一開口便說:「喂!叫你經理出來!」我說:「對不起,我是張堅庭,我可以怎樣幫你?」他說別說笑了。我說:「真的,我是張堅庭。」他知道了,便說:「你怎麼沒事幹?」(眾笑)我說我就是在做事啊。這樣一來,對方的怒氣已經消退了大半。有時客人的來電真的很不客氣,但我的心態轉變後,便很享受其中。才早幾天,有客人致電給我,要一客乾炒牛河。我跑馬地的分店關了,客人說:「怎麼搞的,竟然會倒閉。」我說:「是的,對不起,日後會再開店。香港仔送過來可以嗎?」他說會涼掉,不要了。但至少他知道有人接受他的投訴。



講故事是公開演說的殺手
每個人都要有4個口袋:在第一個口袋,放自己的成長故事;在第二個口袋,放親朋的故事;在第三個口袋,放雜誌的故事。有了這麼多故事,怎樣才能說得動聽?在第四個口袋,就要有文字的訓練。嘗試每天對著鏡子說10分鐘,扮演不同角色,以觀察自己的身體語言。

我以梁家傑的例子,談談怎樣訓練說話的技術和心態。有個記者對我說:「我跟了梁家傑七個月,從記不下他說甚麼。愁眉苦臉的,說話像黃飛鴻。」說話像黃飛鴻,即是沒有抑揚頓挫和標點符號:父親/死了/兩個兒子/很沒心機。沒人知究竟是父親死了還是兩個兒子死了。梁家傑來問我:「我要怎麼辦?」我問他:「你的最大困擾是甚麼?」他說:「我上台講話時,總放不下律師的身份。」其實他具備一切說話的技術。律師怎會不懂說話?他也說自己辯術一流。問題出自心態。等如一個CEO,能不能以同輩的心態來跟下屬說話?我對梁家傑說,要先放下律師的身份。他問我怎樣放下。我說,律師的身份是用來面對法官,說服法官的。但如今你面對群眾,沒有原告也沒有被告,你的角色是要感動群眾,你的邏輯訓練、律師形象等都不管用。我請他上台說話,他拿著稿紙,木無表情。我叫他放下稿紙,他說會忘記台詞。於是我叫他找兩個故事,讓演講以故事開始,以故事收結,因為故事最易打動人心。正如一味叫兒子別要謊他也充耳不聞,但說一遍《狼來了》的故事就收效了。於是梁家傑找來了兩個故事:一個是單親家庭給他300元,另一個是82歲老伯問他何時有直選。故事不能死背,不然一緊張便記不住。之後,我便教他和鏡頭作感情交流。一般人作公開演講時,最大的問題是眼神沒有焦點。要有焦點,便找四個點來望。我告訴梁家傑,要把攝影機看作一個人,這個人是有感情的。我說:「鏡頭背後,是數百萬人,當中有的正是你故事裡的主人公。你記著那個單親家庭,記著那個老伯,把他們的形象放在攝影機裡。你看著攝影機的時候,就是在和他們說話。」但這還是技術層面。最重要的一點是真正成為演員,完全代入角色。我問梁家傑:「你做不做到演員?」他說不知道。我說:「你在演講最後,一腳踢走講台。」他肯的話,就是肯聽導演指示,是一個演員了。這是成為演員的最快方法。幕後眾人猜他這樣木訥,不可能做到。最後,他沒有踢走講台,卻一手推開講台,離開鏡頭,大家都熱烈拍掌,因為終於看到他的轉變。我用了兩個半小時訓練他,大家都把我神化了,歸功於我,但其實他早有許多相關訓練。技術的事,余若薇和陳淑莊都教他了。我做的只是扭轉他的心態,塑造了他的角色。也許由導演來賦予他角色,他會比較容易接受吧。結果他的支持率,由一成多升至四成多,效果顯著。對我來說,這也是一個經驗。

表達技巧的訓練班常側重說話,但聆聽也很重要,始終聆聽是溝通裡必不可少的部分。聆聽時也要有表情和身體語言,讓對方知道你在聽。他的故事悲慘,你便要同情;他的故事快樂,你便分享他的喜悅。如果他語無倫次,便給他示意,請他長話短說。聆聽也可以給你組織的空間。

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每年都舉行大會,今年他們邀請我任主講嘉賓。我把命題定為「故事管理--企業史學觀」。史學就是把不同年代的事記錄。層次高如司馬遷,在記述資料之餘,還加上判斷和觀點。更厲害的是以故事的形式把歷史表達出來。因此,司馬遷仍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學家。文化的累積其實就是故事的累積。企業史學觀是甚麼?一般企業都沒有累積故事的傳統。我曾經建議一家公司讓各職員,說各自在公司遇到的故事和喜怒哀樂,然後通通記錄在光碟裡。古時只能用文字記錄,如今可應用多媒體。這就是企業的史學觀。無論在人力資源訓練灑上多少金錢,都及不上這種分享。

總結來說,說故事是公開演說的殺手鐧。有一次,朱鎔基去加拿大,與總督林思顯見面。朱鎔基見他談笑風生,便問他秘訣。林思顯說:「把講稿扔掉,在台上說幾個故事便成。」後來朱鎔基說:「剛才我向林總督請教演說技巧。他叫我把講稿撕掉,所以我現在就把講稿撕掉。他叫我說故事,所以我現在要說故事了。」他這番表現,感動了加拿大的所有媒體

我們有四個口袋。在第一個口袋,我們要放下自己的成長故事。在第二個口袋,我們要放下親朋的故事。在第三個口袋,要放下雜誌的故事。你看雜誌,見到感動的,便把它們收藏起來。有了這麼多故事,怎樣才能說得動聽?因此在第四個口袋,就要放下文字的訓練。雖然許多人不認同陶傑的主張或文筆,但他是香港最善於運用比喻的人。說話的藝術,不只關乎(一)說話的技巧、(二)說話的心態、(三)多用故事,還包括(四)文字的修養。如何才能言簡意賅?這只有靠多加練習。

身為導演,我希望你們晚回家後,對著鏡子說話十分鐘。關上門,女士可以做個蕩婦的表情,男士可以扮壞人,可以扮瘋子。從中你便可以分別真正的我和鏡頭內的我。練習得多,上台時便更有信心。很少人會看鏡裡的自己,只有電影人和話劇人,才會從鏡裡觀察自己的身體語言。另一個練習途徑,是參考1968年馬丁路德金牧師的演講「我有一個夢」,他只花十多分鐘,便改變了國策,帶來了自由和民權,影響力甚至遍及全球。他是個好演員,你們可以學效。他的文章結構嚴謹,善用對比、比喻、寓言等。即使翻譯成中文,依然鏗鏘有力。另一個例子是Steve Jobs在史丹福大學畢業禮上的演講。只有三個故事,但十分有力,很值得參考。謝謝!(掌聲)


2011年2月2日星期三

十二生肖蘊含的智慧

-------------------------------------------------------------------

轉貼自某blog

有一次,我有機會聽到一群歐洲貴族聚餐。

可能酒喝多了,一位德國貴族站了起來,諷刺說:

'' 你們中國人都是屬什麼豬啊!狗啊!老鼠啊!不像我們,都是金牛座、獅子座、仙女座……真不知道你們祖先怎麼想的?''

當時這些貴族聽完哈哈大笑,還互相碰杯,先前的優雅完全不見了。

按理說,人家在罵你祖宗了,你即使沒有話說,起碼可以掀桌子啊!但所有人都坐著不吭聲,也可能是還沒反應過來, 我當時只好平和地告訴在場所有外賓:'' 中國人的祖先是很實在的,我們十二生肖,兩兩相對,六道輪迴,體現了我們祖先對中國人全部的期望跟要求。''

這時,現場氣氛雖然從嬉鬧轉為安靜,但是他們臉上還是一副不屑的樣子。

我說:'' 第一組是老鼠和牛。老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奮。

智慧和勤奮一定要緊緊結合在一起。如果光有智慧不勤奮,那就變成小聰明;而光是勤奮,不動腦筋,那就變成愚蠢。

所以這兩者一定要結合,這是我們祖先對中國人的第一組期望和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組。''

'' 第二組是老虎和兔子。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謹慎。
勇猛和謹慎一定要緊緊結合在一起,才能做到所謂的膽大心細。如果勇猛離開了謹慎,就變成了魯莽;而你沒有勇猛,一味的謹慎,謹慎就變成膽怯。這一組也非常重要,所以放在第二。''

我看著這些貴族,補上一句:'' 所以當我們表現出謹慎的時候,千萬不要以為我們中國人沒有勇猛的一面。實際上,我們祖先追求的是一種和諧的智慧和圓融,從來不會單獨給一個要求和任務。''

看著大家陷入沉思,我繼續往下說。'' 第三組是龍和蛇。龍代表剛猛,蛇代表柔韌。
所謂剛者易折,太剛了容易折斷;但是如果只有柔的一面,就易失去主見,所以剛柔並濟是我們歷代的祖訓。''

'' 接下來是馬和羊。馬代表一往無前,直奔目標,羊代表和順。
如果一個人只顧自己直奔目標,不顧周圍,必然會和周圍不斷磕碰,最後不見得能達到目標。

但是一個人如果光顧著和周圍和順,之後他連方向都沒有了,目標也失去了。所以一往無前的秉性一定要與和順緊緊結合在一起,這是我們祖先對中國人的第四組期望。''

'' 再接下來是猴子和雞。猴子代表靈活,至於雞呢,以前的年代沒有鐘,都是聽雞鳴聲決定一天的開始,所以雞定時打鳴,代表穩定。

靈 活和穩定一定要緊緊結合起來。如果你光靈活,沒有穩定,再好的政策最後也得不到收穫。但如果說你光是穩定,一潭死水、一塊鐵板,那就不會有我們 今天的改革開放了。只有它們之間非常圓融的結合,一方面具有穩定性,保持整體的和諧和秩序;另一方面又能不斷變通地前進,這才是最根本的要旨。

'' 最後是狗和豬。狗是代表忠誠,豬是代表隨和。

一 個人如果太忠誠,不懂得隨和,就會排斥他人。而反過來 ,一個人太隨和,沒有忠誠,這個人就失去原則。所以無論是對一個民族國家的忠誠、對團隊的忠誠,還是自己理想的忠誠,一定要與隨和緊緊結合在一起,這樣才 容易真正保持內心深處的忠誠。這就是我們 中國 人一直堅持的外圓內方,君子和而不同。''

'' 中國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肖,有的人屬豬,有的人屬狗,這意義何在?實際上,我們的祖先期望我們要圓融,不能偏頗,要求我們懂得到對應面切入。
比如屬豬的人能夠在他的隨和本性中,也去追求忠誠;而屬狗的人則在忠誠的本性中,去做到隨和。''

解釋完十二生肖,我說:'' 不知道你們那些寶瓶座啊、射手座啊、公羊座啊,體現了你們祖先哪些期望和要求?也希望不吝賜教。''

結果呢,這些貴族老爺們很長時間都沒說話,全場鴉雀無聲,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見。
最後貴族們紛紛由衷地表示對中國人和中國人的祖先非常敬佩:
'' 沒有想到中國的十二生肖有這麼深刻而實在的意義。''

2011年2月1日星期二

打太極應有的 Mind Set

-------------------------------------------------------------------

打太極時需提神醒腦, "知道自已要做的動作".  太極的 mind set 有時比拳本身更重要!   人也要放鬆. 太極看似很慢, 其實愈慢黎愈能注意身體步伐, 最佳結構 (虛領頂勁...), 動作,  正正就是身心的訓練.

 -------------------------------------------------------------------

(轉貼文章)

用力的太極拳  
  談到用力,應該是許多太極拳者心中最敏感的一條神經。許多先賢前輩留下之心血,均告訴我們要放鬆、不用力,豈料後輩們鬆著鬆著,卻成了鬆懈、癱軟,恐怕也是其所始料未及吧。

  【太極絕對是要用力的!】

  首先我們得定位一下所謂的【力】,一般未受訓練者,在遭遇突發狀況時,往往會捲曲全身、繃緊肌肉來做防衛,以將自身受損減低。這是大部分生物的本能反應,先賢經過驗證,認為這種運作模式,僅能做消極之抵抗,並無法徹底解決狀況。故以此種出力模式不夠完善叮囑後輩。

  這種力或可稱之為【硬力、僵力】,作用時間長,但變化間很難流暢的對應來力,我們當然不可以這樣的力來用太極。

  以此為基,太極演化出一整套對應模式,以更輕更短更順的作用時間,來掌握並控制來力。其基本原理,是增強下盤基點的穩固,透過軀幹的拱型結構運作,使與對方接觸的上肢,能夠更柔順契合。

  說的簡單些,就是對方迫來時,並不是在迫己輕柔之手,而是在對整個地表做功。來力經輕柔之手透過合理之軀幹結構,導入地底。相對而言,當己發勁時,亦是整體結構作用,非僅以手力做壓迫。對太極運作身體結構的原理有了了解後,可以發現其中一個極重要的環節:

  【如何維持合理的軀幹結構?】

  為了維持這合理的軀幹結構,身體在做不同的力量輸出時,必須隨時調整該出力與放鬆的結構點,這就是太極必須出的【活 力】!也是一般習者最易忽略之處。與其說太極不用力,不如說太極不強調使用局部單一力量,用的是一個不斷變化、微調的力,因變化不斷契合來力,甚至控制來 力,故往往給人不硬做、不出力的表面印象。

  檢測結構力運用的最佳方式,在發人而不在受人。測時兩人以定步相對,一發一受。發者以單掌橫貼受者腹部,力微迫出,並 與受者抗力造成力量串接,兩者合為一完整結構。注意此時不可任意更動接觸點力量,後以腿而膝而胯而腰而肋而肩肘腕,斜向之橫力傳至受方。因瞬間加壓之第二 次壓力,造成受者結構判斷錯誤,而往前腳外側晃跌而動。加壓時注意意念非以勁發跌人,而是體會以最小壓力,透過合理結構傳導,輕晃受者。

  大多發者易犯盲點,均在以手推人,力量經由腳傳導至腰時即斷,關鍵在於肘未能保持與肋之相對位置,試想,腰胯轉動橫力 一發,若相對位置不變,則手掌早以不在原位上。可多少人,腰一轉,手卻不動,續以手力往前推,當然拖拖拉拉、藕斷絲連,這腰胯豈不白轉。看起來似以手迫 人,實際乃整體結構將對方【擠出】而已!

  以此例,於橫力發動時,肩胛處肌肉必然得繃緊來維持肘部之相對位置,則傳導乃不至斷續。不同狀況,所需調整維持之點各異。至於該繃多緊多久,就是功夫所練精華處了,少了結構渙散,多了莽夫之勇,實非文字能儘述。

  做為一個以實用價值發展的技術,太極絕對不僅止於偏頗鬆柔或清談玄學的心理運動,而其實用部分若捨棄、若誤解,還有多少剩餘價值,還能否達到造拳時之理想,實值深思。

  此篇文章僅對過度忌力者切入論述,非針對所有太極同好。

  共勉

  徐子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