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資料 http://www.angelibrary.com/
周敦頤集
周子全書序
孔孟而後,千有餘年,聖人之道不傳。道非不傳也,
唐三百年得一韓子,皆不足與傳斯道。至宋周子出,而始續其統,
其人、知其學者實罕,惟程大中知之,使二程受學。
其後雖有刊本,往往附太極圖於通書之後,又有妄增圖說首句,作「
且以太極圖出於希夷,而疑其近於老子之說。自子朱子大加是正,
安本、南康本,最後有延平本,刪去重複,益求精審,
遠,無復宋本,為可惜。
曩睹濂溪志,純雜互載,頗嫌煩蕪,而張清恪公所刻全書,
作,無極太極之辨,祠堂書堂之記,自有文集可考。
是刻大抵不失朱子之舊,而附以注解。文、詩依清恪本增多數篇,
亦不敢泛引。讀者 茍專力於是書,或有以得周子精要之所在,而上承洙泗,下啟洛閩,
傅於不墜,振道統於中興,所謂不由師傳,再辟渾淪者,
原賀瑞麟謹識。
【1-2】
周敦頤集卷一
太極圖 Omitted
【3】
太極圖說
朱熹解附;並附朱熹辯及注後記 ﹝1﹞
無極而太極。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而實造化之樞紐,品匯之根柢也。故曰:「
之外,復有無極也。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
立焉。
太極之有動靜,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誠者,
,而命之道也。其動也,誠之通也,繼之者善,萬物之所資以始也;
成之者性,萬物各正其性命也。動極而靜,靜極復動,一動一靜,
行而不已也;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極者,本然之妙也;動靜者,所乘之機也。太極,形而上之道也;
是以自其著者而觀之,則動靜不同時,陰陽不同位,
則沖漠無朕,而【4】動靜陰陽之理,已悉具於其中矣。雖然,
;引之於後,而不見其終之離也。故程子曰:「動靜無端,
識之。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有太極,則一動一靜而兩儀分;有陰陽,則一變一合而五行具。
氣行於天者也。以質而語其生之序,則曰水、火、木、金、土,
,陰也。以氣而語其行之序,則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
。又統而言之,則氣陽而質陰也;又錯而言之,則動陽而靜陰也。
窮,然無適而非陰陽之道。至其所以為陰陽者,
欠閒隔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
五行具,則造化發育之具無不備矣,故又即此而推本之,
;而無極之妙,亦未嘗不各具於一物之中也。蓋五行異質,
;陰陽異位,動靜異時,而皆不能離乎太極。至於所以為太極者,
性之本體然也。天下豈有性外之物哉!然五行之生,
性」也。各一其性,則渾然太極之全體,無不各具於一物之中,
矣。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生生,而變【5】化無窮焉。
夫天下無性外之物,而性無不在,此無極、
。「真」以理言,無妄之謂也;「精」以氣言,不二之名也;「凝」
形也。蓋性為之主,而陰陽五行為之經緯錯綜,
則父之道也;陰而順者成女,則母之道也。是人物之始,
形交氣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變化無窮矣。自男女而觀之,
女一太極也;自萬物而觀之,則萬物各一其性,而萬物一太極也。
一太極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極也。所謂天下無性外之物,
可以見其全矣。子思子曰:「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
也。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
此言眾人具動靜之理,而常失之於動也。蓋人物之生,
氣質交運,而人之所稟獨得其秀,故其心為最靈,
而人之極也。然形生於陰,神發於陽,五常之性,感物而動,
而五性之殊,散為萬事。蓋二氣五行,化生萬物,其在人者又如此。
以定之,則欲動情勝,利害相攻,人極不立,而違禽獸不遠矣。
【6】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而主靜,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
此言聖人全動靜之德,而常本之於靜也。
其秀之秀者。是以其行之也中,其處之也正,其發之也仁,
不有以全夫太極之道,而無所虧焉,則向之所謂欲動情勝、
靜者誠之復,而性之真也。 茍非此心寂然無慾而靜,則又何以酬酢事物之變,而一天下之
動哉!故聖人中正仁義,動靜周流,而其動也必主乎靜。
、四時鬼神,有所不能違也。蓋必體立、而後用有以行,
專一則不能直遂,不翕聚則不能發散」,亦此意爾。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
聖人太極之全體,一動一靜,無適而非中正仁義之極,
之,君子之所以吉也;不知此而悖之,小人之所以兇也。修之悖之,
矣。敬則欲寡而理明,寡之又寡,以至於無,則靜虛動直,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7】陰陽成象,天道之所以立也;剛柔成質,地道之所以立也;
也。道一而已,隨事著見,故有三才之別,
。陽也□剛也,仁也,物之始也;陰也,柔也,義也,物之終也。
則反其終而知所以死矣。此天地之閒,綱紀造化,流行古今,
意蓋不出此,故引之以證其說。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易之□書,廣大悉備,然語其至極,則此圖盡之。其指豈不深哉!
學於周子也,周子手是圖以授之。程子之言性與天道,多出於此。
,是則必有微意焉。學者亦不可以不知也。
﹝附辯 ﹞ ﹝1﹞愚既為此說,讀者病其分裂已甚,辨詰紛然,
。大抵難者:或謂不當以繼善成性分陰陽,
中正分體用,或謂不當言一物各具一太極。又有謂體用一源,
有謂【8】仁為統體 ﹝1﹞,不可偏指為陽動者;又有謂仁義中正之分,不當反其類者。
者之說,亦皆有理。然惜其於聖賢之意,皆得其一而遺其二也。
而精粗本末、內外賓主之分,粲然於其中,有不可以毫 釐差者。此聖賢之言,所以或離或
合,或異或同,而乃所以為道體之全也。
謂粲然者之未始相離也。是以信同疑異,喜合惡離,
寸之尺而已。豈不誤哉!
夫善之與性,不可謂有二物,明矣 ﹝2﹞!然繼之者善,自其陰陽變化而言也;成之者性,
自夫人物稟受而言也。陰陽變化,流行而未始有窮,陽之動也;
﹝3﹞,陰之靜也。以此辨之,則亦安得無二者之分哉!然性善,
下者也。周子之意,亦豈直指善為陽而性為陰哉。但話其分,
陰陽太極,不可謂有二理必矣。然太極無象,而陰陽有氣,
其所以為道器之別也。故程子曰:「形而上為道,形而下為器,
也,道,亦器也。」得此意而推之,則庶乎其不偏矣。
【9】仁義中正,同乎一理者也。而析為體用,誠若有未安者。
嘉之 會 也;義者,利之宜也;正者,貞之體也。而元亨者,誠之通也;
。是則安得為無體用之分哉!萬物之生,同一太極者也。
一物之中,天理完具,不相假借,不相陵奪,此統之所以有宗, 會 之所以有元也。是則安
得不曰各具一太極 ﹝1﹞哉!
若夫所謂體用一源者,程子之言蓋已密矣。其曰「體用一源」者,
漠無朕,而萬象昭然已具也。其曰「顯微無閒」者,
理無乎不在也。言理則先體而後用,蓋舉體而用之理已具,
而後微,蓋即事而理之體可見,是所以為無閒也。然則所謂一源者,
可言哉?況既曰體立而後用行,則亦不嫌於先有此而後有彼矣。
所謂仁為統體者 ﹝2﹞,則程子所謂專言之而包四者是也。然其言蓋曰四德之元,
仁,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則是仁之所以包夫四者,
有不識夫偏言之一事而可以驟語夫專言之統體者也 ﹝3﹞。況此圖以仁配義,而復以中正參
焉。【10】又與陰陽剛柔為類,則亦不得為專言之矣,
動靜之別哉。至於中之為用,則以無過不及者言之,
則亦以偏言一事者言之,而非指所謂專言之仁也。對此而言,
者所以為仁之質,又可知矣。其為體用,亦豈為無說哉?
大抵周子之為是書,語意峻潔而混成,條理精密而疏暢。
而毋以先入之說亂焉,則庶幾其有得乎周子之心,
﹝注後記 ﹞ ﹝1﹞熹既為此說,嘗錄以寄廣漢張敬夫。敬夫以書來曰:「
問答之言,見於書者詳矣。其於西銘,蓋屢言之,至此圖,
意,是則固然。然所謂微意者,果何謂耶?」
蓋不得已而作也。觀其手授之意,蓋以為惟程子為能當之。
受之者爾。夫既未能默識於言意之表,則馳心空妙,入耳出囗,
已覺頗有此弊矣。觀其答張閎中論易傳成書,深患無受之者,
之說,使人向別處走,不若且只道敬,則其意亦可見矣。
遠,於學者日用最為親切,非若此書詳於性命之原,
也。孔子雅言詩、書、執【11】禮,而於易則鮮及焉。
民也大,禹之慮民也深。」熹於周子、程子亦雲。既以復於敬夫,
巳四月既望,熹謹書。
【12】
周敦頤集卷二
通書
朱熹解附
誠上第一
誠者,聖人之本。
誠者,至實而無妄之謂,天所賦、物所受之正理也。人皆有之,
,以其獨能全此而已。此書與太極圖相表 。誠即所謂太極也。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
此上二句,引易以明之。乾者,純陽之卦,其義為健,
取也。言乾道之元,萬物所取以為始者,乃實理流出,
之「陽動」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
此上二句亦易文。天所賦為命,物所受為性。言乾道變化,
【13】實理於是而各為一物之主矣,即圖之「陰靜」也。
純粹至善者也。
純,不雜也。粹,無疵也。此言天之所賦,物之所受,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此亦易文。陰陽,氣也,形而下者也。所以一陰一陽者,
繼之者,氣之方出而未有所成之謂也。
源也。成則物之已成,性則理之已立者也,陰之屬也,誠之立也。
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
元始,亨通,利遂,貞正,乾之四德也。通者,方出而賦於物,
藏於己,性之成也。此於圖已為五行之性矣。
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