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搜尋此網誌

2010年12月15日星期三

從醫學角度看靜坐的優點


http://bbs.qintai.net/thread-32878-1-1.html


---------------------------------------------------------

 虛靈頂勁尾閭中正——張桂森醫師

  前言

  自從沉迷於太極拳以來,經常沉思太極拳與醫學的關係,為何拳經拳論要求要如此做,是甚麼道理?

  如果不依照這樣做,又是怎樣?

  許多許多的問題一直縈繞在腦海中,每每在練拳之際,或閒暇之時均試圖去銓釋,雖參考坊間書籍,多為如何練拳,抑或以經驗解說拳經拳論,少有以醫學觀點來解釋太極拳之文章,雖花費多時埋首於有關書籍,但獲益有限。

  在今日一切講求以科學為證據的時代,試圖以科學的方法來詮釋拳經拳論,和一些前輩大師所論及的一些要領和經驗之說,以期使自古被視為神秘面紗的祕笈得以揭曉,也昭示後學者了解個中原因,調整自己練習時能多所體會,以合乎這完全科學的珍貴拳術。

  晚輩雖習醫但習拳時短,又忙於私事,加以未能經常得老師矯正,本身拳術仍須改進之處尚多,但希望以醫學觀點試圖銓釋一些太極拳要領,這種想法心存已久,最近在一次偶然機會中與台中養生會蕭松瑞教授論及此想法,得到共識,又受到鞠鴻賓老師的鼓勵,要晚輩寫出,以供參考,乃以如履薄冰之心,斗膽試之,其中有許多臆測及錯誤之處,仍需前輩師兄師姐們指導斧正。

  此篇試圖以生理學、解剖學的角度去詮釋,是一種新的嘗試,也猶如以管窺天,雖然其中仍有許多疑點,仍未能有滿意的詮釋,希望藉此拋磚引玉,有賴諸位前輩以更多不同的觀點與角度來詮釋太極拳,使這珍貴的拳術得以更發揚光大。

  太極拳是一種全身的運動,各個要領要同時表現於全身,打起拳來,才能體現太極拳特有的優美氣質。今為說明起見,須拆解開來,分別逐項解說,使練拳者先了解每一項原理,才能知道如何修正自已,逐一體會,最後整體表現出來,使自己的太極拳更有拳味。

  虛靈頂勁尾閭中正

  先談「虛靈頂勁與尾閭中正」兩大要點,在上是虛靈頂勁,即頂頭懸,猶如在頭頂有繩懸樑,就是把頸椎、胸椎儘量向上拉直;在下則是收尾閭,使尾閭中正,也就是將薦骨尾端向前上方收。

  這是要使脊椎拉直(註一),則腦脊髓液(註二)的循環道路較為筆直,流動則會較為順暢,速度也會較快,在這如此情況下,腦與脊髓也會受到較多腦脊髓液的滋養,也較易帶走廢物。

  因為要使腦脊髓液循環增加,首先要把腦脊髓液循環的道路拉直,則須把頸椎、胸椎儘量向上拉直,下面則是將薦骨尾端向前上方收,使馬尾的部分拉直,如此整個脊椎骨成一垂直線,就像是回復到嬰兒時期筆直的狀態(上左圖)。

  (若覺得註解部分太深奧,則請只看正文即可。)
                            

  註一:人體的脊椎骨(vertebral spine)總共約33塊(上右圖),分為頸椎(cervical spine)7塊,胸椎(thoracic spine)12塊,腰椎(lumbar spine)5塊,薦椎(sacrum)5塊,尾椎(coccyx)則是由4小塊融合為一塊。

  在胎兒時脊椎是向後彎曲(上左圖),出生後到約兩歲前脊椎骨成一垂直狀,長大後因為直立行走加以內臟器官相對地變大,使脊椎骨形成弱S狀,即胸椎、薦骨向後突出,腰椎向前突出。

  註二:腦脊髓液(cerberospinal fluid, CSF)它是一種無色無味,像水一樣清澈透明的液體,是供給腦與脊髓的營養液體,就如血液循環於身體,供給組織養分一般,它的成分大約是血漿(plasma)所含的三分之二物質,包括葡萄糖、蛋白質、電解質等等物質。腦脊髓液是由位於側腦室(lateral ventricle)與第三腦室(third ventricle)中,由微血管形成的脈絡叢(choroid plexus)裡滲透出來,先從側腦室裡分泌產生,經室間孔(foramen of Munro)流出到第三腦室,大腦導水管(Aqueduct of Sylviu),第四腦室(forth ventricle),通過正中孔(Foramen of Magendie),側邊孔(Foramen of Lusschka)流入脊髓,向下流注到馬尾處再向上回流,再經脊髓、腦,最後回到頭顱裡,由硬腦膜形成的矢狀溝(sagittal sinus)或橫狀溝(transversal sinus)中的蜘蛛膜粒(Arachnoid granulation)裡的微血管叢,再流回靜脈。但是有一小部分的腦脊髓液會經由顱神經與脊髓神經周圍的小管,進入淋巴液回到靜脈。腦脊髓液在成人的腦與脊髓中大約有150-180㏄,事實上每天有400-550㏄腦脊髓液可以從脈絡膜叢濾出,循環於腦、脊髓。

  如果神情平靜(神宜內斂),全身放鬆,血管自然擴張,血液由心臟經頸總動脈,內頸動脈,中大腦動脈,到腦室內脈絡膜叢微血管的血流量會增加,則腦脊髓液的滲出也會增加,配合腹式呼吸則更可加速腦脊髓液循環,因為腹部壓力增加時,如用手壓按腹部或咳嗽,則腦脊髓液壓力也隨之升高,如此腦脊髓液的循環也會受到影響。正常的腦脊髓液壓力為80~180㎜水柱,當腹壓升高時可以增加20~60㎜水柱,以此觀點推論若以腹部呼吸,則腹部一縮一放(氣宜鼓盪),會使腦壓隨著一高一低,有如幫浦推送,促使腦脊髓液循環增加,有關呼吸部分下面會另行說明。 

                                

  根據實驗顯示,依照一定的要領行打坐時,腦脊髓液的流量會增加,流速也會加快,功夫深厚者其腦脊髓液的循環,可以達到正常人的兩倍以上,因為腦脊髓液是供給腦與脊髓的營養液體,如此可以使腦部更容易獲得營養及排除廢物,則意識會更清新,精神更煥發,思考力更好,脊髓的傳導也會更快,這是「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的好處,所以正襟危坐不是沒道理的。

  小弟在大學時有幸參加社團邀請鄭曼青宗師的演講,只見鄭宗師在演講前正襟危坐,垂簾養氣之神情至今仍深映腦海中。

  練氣時通三關最難,尤其「越尾閭,為最難,餘較易耳」,尾閭在馬尾最底部,是腦脊髓液回流轉折點,欲將腦脊髓液能流到最底部,再自然往上加速流回,需多加時日勤練,所以練倒攆猴時,鄭宗師要求兩腳要平行,不可外八字,是因為外八字時會使臀部肌肉、脊椎兩側肌收縮,會妨礙尾閭部(即馬尾部)的腦脊髓液回流逆上循環,則氣無法貫頂。

  另外何以玉枕穴也難打通,這是因為大腦導水管、正中孔與側邊孔非常細小,如欲加速腦脊髓液的流通,須學會放鬆,使大腦導水管與這三個小孔鬆弛,腦脊髓液則容易流過。至於夾脊因為脊髓在頸部、腰部較為膨大,胸部則相對的較窄小,但是只要不駝背,拉直脊髓應較為容易打通。

  有人認為督脈是脊髓,若是如此則行小周天,在督脈來說就是促使腦脊髓液循環增加,而大周天在督脈部分,則是腦脊髓液透過脊髓神經根而流到周邊神經,當然脊髓神經也會加上電流的傳導,而有氣遍周身的感覺。神經電流的傳導有人說是氣的一部分,這在後面會再說明。

  打太極拳就像坐禪一般,頂頭懸,打直腰桿,收尾閭,一切均需放鬆,神宜內斂,呼吸靜慢細長,氣宜鼓盪,合乎太極拳要領,無非是促進腦脊髓液的循環,只是太極拳是動中求靜的動禪;若不收尾閭,「不頂頭懸,雖練三十年不得成功」,或許就是這個道理。常人所言的洗髓功,應該是指使腦脊髓液循環增加的功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