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太極時需提神醒腦, "知道自已要做的動作". 太極的 mind set 有時比拳本身更重要! 人也要放鬆. 太極看似很慢, 其實愈慢黎愈能注意身體步伐, 最佳結構 (虛領頂勁...), 動作, 正正就是身心的訓練.
-------------------------------------------------------------------
(轉貼文章)
用力的太極拳
談到用力,應該是許多太極拳者心中最敏感的一條神經。許多先賢前輩留下之心血,均告訴我們要放鬆、不用力,豈料後輩們鬆著鬆著,卻成了鬆懈、癱軟,恐怕也是其所始料未及吧。
【太極絕對是要用力的!】
首先我們得定位一下所謂的【力】,一般未受訓練者,在遭遇突發狀況時,往往會捲曲全身、繃緊肌肉來做防衛,以將自身受損減低。這是大部分生物的本能反應,先賢經過驗證,認為這種運作模式,僅能做消極之抵抗,並無法徹底解決狀況。故以此種出力模式不夠完善叮囑後輩。
這種力或可稱之為【硬力、僵力】,作用時間長,但變化間很難流暢的對應來力,我們當然不可以這樣的力來用太極。
以此為基,太極演化出一整套對應模式,以更輕更短更順的作用時間,來掌握並控制來力。其基本原理,是增強下盤基點的穩固,透過軀幹的拱型結構運作,使與對方接觸的上肢,能夠更柔順契合。
說的簡單些,就是對方迫來時,並不是在迫己輕柔之手,而是在對整個地表做功。來力經輕柔之手透過合理之軀幹結構,導入地底。相對而言,當己發勁時,亦是整體結構作用,非僅以手力做壓迫。對太極運作身體結構的原理有了了解後,可以發現其中一個極重要的環節:
【如何維持合理的軀幹結構?】
為了維持這合理的軀幹結構,身體在做不同的力量輸出時,必須隨時調整該出力與放鬆的結構點,這就是太極必須出的【活 力】!也是一般習者最易忽略之處。與其說太極不用力,不如說太極不強調使用局部單一力量,用的是一個不斷變化、微調的力,因變化不斷契合來力,甚至控制來 力,故往往給人不硬做、不出力的表面印象。
檢測結構力運用的最佳方式,在發人而不在受人。測時兩人以定步相對,一發一受。發者以單掌橫貼受者腹部,力微迫出,並 與受者抗力造成力量串接,兩者合為一完整結構。注意此時不可任意更動接觸點力量,後以腿而膝而胯而腰而肋而肩肘腕,斜向之橫力傳至受方。因瞬間加壓之第二 次壓力,造成受者結構判斷錯誤,而往前腳外側晃跌而動。加壓時注意意念非以勁發跌人,而是體會以最小壓力,透過合理結構傳導,輕晃受者。
大多發者易犯盲點,均在以手推人,力量經由腳傳導至腰時即斷,關鍵在於肘未能保持與肋之相對位置,試想,腰胯轉動橫力 一發,若相對位置不變,則手掌早以不在原位上。可多少人,腰一轉,手卻不動,續以手力往前推,當然拖拖拉拉、藕斷絲連,這腰胯豈不白轉。看起來似以手迫 人,實際乃整體結構將對方【擠出】而已!
以此例,於橫力發動時,肩胛處肌肉必然得繃緊來維持肘部之相對位置,則傳導乃不至斷續。不同狀況,所需調整維持之點各異。至於該繃多緊多久,就是功夫所練精華處了,少了結構渙散,多了莽夫之勇,實非文字能儘述。
做為一個以實用價值發展的技術,太極絕對不僅止於偏頗鬆柔或清談玄學的心理運動,而其實用部分若捨棄、若誤解,還有多少剩餘價值,還能否達到造拳時之理想,實值深思。
此篇文章僅對過度忌力者切入論述,非針對所有太極同好。
共勉
徐子陵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