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docs.google.com/open?id=0B2U8Xfkvk5vJVXdYVzdlakhTNVNxcGxCTi1NcmdsUQ
http://www.wutaiji.cn/viewthread.php?tid=86
http://baike.baidu.com/view/5218117.html?fromTaglist
吴公藻编著
宗师吴鉴泉次子吴公藻(190l —1985),家学渊源尤以理论见长,著作甚多。自第一届北京体育讲习所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教练。1929年于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1933年 随吴稚辉等赴长沙,在欢迎会上表演太极拳,举座赞赏。得到省长何健器重,聘为湖南国术训练所教官兼省党部教习。1934年南京中央国术馆举办第二届全国武 术考试,宗师任湖南省教练,成绩斐然。 1937年宗师南下香港,与兄吴公仪共同建立香港及澳门鉴泉太极拳社。1943年香港沦陷后回国。宗师一身著作甚多,80年宗师于七十八岁高龄,1980 年在香港编著了《吴家太极拳》一书,堪为吴氏太极拳之 经典著作。而后1985年10月上海书店第一版“吴公藻编”之《太极拳讲义》出版说明:“究其拳理,一九三五年吴公藻曾有《太极拳讲义》一书出版,文字简 要而于太极拳要义阐发详尽,久已遐迩武林。近年又于香港再版名《吴家太极拳》,后增附杨班侯传吴全佑之手抄秘本并鉴泉、公仪父子拳照。今搜得旧本并以手抄 秘本,吴氏父子拳照合并影印”云云,后文又有“鉴泉太极拳社副社长八旬有五马岳梁”识:“吴式太极拳讲义,是宗师次子吴公藻所著”。?? 一“编”一“著”,含义自有不同。吴公藻先生《自序》云:“公藻于民国二十二年随褚民谊先生来湘观光国术。承主席何公之邀。担任湖南国术训练所太极拳教 官......督公藻编纂太极拳讲义一书。”虽然文中许多重要的文字,是由别人的文字改头换面而来,虽然他在自序中反复强调“爰将旧作重新整理”、“公藻 频年教学相长。常以经验所得。笔之于书”,因为是编纂教材,自然博采众长,因而也没有人向他提出著作权纠缠。但作为“博雅君子”,还是应该将“博采”之出 处有个交代,这也是为人师表者所应具有的品德。譬如《太极拳讲义》中“太极拳十三势大义”、“五行要义详解”、“八法秘诀”等便是从谭梦贤先生之《推手法 之原理说明》一文改头换面而来。 ??香港再版名《吴家太极拳》或者1985年10月上海书店《太极拳讲义》一书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次以全本影印本形式向全社会展示了藏之秘之许多年的《杨氏太极拳老谱》。这是吴家的功劳! ??此本影印本,封面有吴鉴泉签名、钦印“吴爱仁堂”、“吴鉴泉章”两章并题名《太极法说》, 由吴公藻钦章并题《吴氏家传太极拳体用全书》,梨铎钦章并题“梨铎珍藏”。扉页有:“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侯老师所授是于端芳亲王府内抄本在我 家已一百多年公藻在童年时即保存到如今 吴公藻识”并钦章。从证据认定角度来看待这段文字,“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侯老师所授”只能看作是一份“除权”文证。意思是由此可以确定,此拳 谱不是“吴氏家传”,而是得自杨家。得自杨家的原因是由于“吴全佑府君拜门班侯老师”,可以与相关史实印证。吴家拳源出杨家拳也无异议。“吴全佑”的称 呼,不是外姓人的误称,乃吴家后人在辛亥革命后由原旗姓改汉姓时,干脆将辛亥革命前过世了的先人也改了汉姓。至于此书是否由“班侯老师”授予“吴全佑府 君”,应该还需要其他旁证的引证。原因是吴公藻出生于1899年,而“班侯老师”于1892年过世,“吴全佑府君”于1902年过世。一般而言,童年的记 忆始于六七岁,由此可知,此书由“班侯老师”授予“吴全佑府君”一节,不属于吴公藻亲见亲闻,只能属于间接证据,尚需其他旁证的印证。正是因为此节不属于 直接证据,也难免出现“于端芳亲王府内抄本”与史实不相吻合的现象。从影印本中可知原本纸张的破损氧化以及书蠹侵蚀,以此可以印证“公藻在童年时即保存到 如今”的真实性。因而,在没有其他旁证证实“在我家已一百多年”句以前,可以先确认此书应该在吴公藻童年记忆所及之1905年前后,应该吴家业以拥有此本 杨氏太极拳老谱。习惯上,将此本称作“佑本”,不如直接称之“杨氏太极拳老谱吴藏本”,或简称“吴本”更为确切。
??吴本目录下称“共三十二目”,正文实则另有“太极空结挫揉论”、“懂劲先后论”、“尺寸分毫在懂劲后论”、“太极指掌捶手解”、“口授穴之存亡论”、“张三丰承留”、“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八篇,合计为四十目。
编辑本段金庸为该书写序 跋
太极拳的基本构想在世界任何拳术、武功、搏击方法中是独一无二的。我相信这是老庄哲学在拳术中的体现。用在政治上,那是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用在拳术 上,便是以柔制刚的太极拳。道理是一样的,以自然、柔轫、沉着、安舒为主旨,基本要点是保持自己的重心,设法破坏对手的平衡。但设法破坏对手的平衡,并不 是主动的出击,而是利用对手出击时必然产生的不平衡,加上一点小小的推动助力,加强他的不平衡。 所以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四两拨千斤」、「后发制人」。太极拳不运气、不用力。力气的来源在于对手,我只是转移对手力气的方向。对手所以失败,是他 自己失败的——他是被他自己的力气所击倒。如果对手自始至终保持他的重心和平衡,或者,他根本不来打我,他就不会失败。练太极拳的人应该不会去主动攻击别 人。世上万事万物,永远在变动之中。太极拳的动作看来似乎缓慢,但永不停顿,没有一刻窒滞的时候。在建筑学上,弧形的线条比之直线能负担更大的重量。在太极 拳中,速度并不是最重要的事。要旨是永远保持平衡和稳定。练习太极拳,推手的训练十分重要,那是凭敏锐的感觉来捉摸到对手力道中的错误缺失。如果他没有错 误缺失,那么就设法造成他的错误缺失。重要的是,自己的每一个行动中不能有错误缺失。只要他想来打倒我、攻击我,迟早会有弱点暴露出来。保盈持泰,谦受 益、满招损,那正是中国人政治哲学、人生哲学中的要点。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比击败对手重要得多。自已只要不败,那就好得很了,对手败不败,并没有太大关系, 他如不好自为之,迟早会败的,他如好自为之,那也好得很。 太极拳相传为张三丰所创。张三丰是道士,太极拳正充分体现了道家哲学。道家哲学并非纯粹是守势 的。老子重视欲取先予,「大国者下流」,强大者不是来势汹汹,而是积蓄力量,让对手气衰力竭,然后乘势而取。练太极拳,练的主要不是拳脚功夫,而是头脑 中、心灵中的功夫。如果说「以智胜力」恐怕还是说得浅了,最高境界的太极拳,甚至不求发展头脑中的智,而是修养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境界,不是「以柔克 刚」,而是根本不求「克」。脑中时时存着一个「克制对手」的念头,恐怕练不到太极拳的上乘境界,甚至于,存着一个「练到上乘境界」的念头去练拳,也就不能 达到这境界罢。 金庸 一九八O、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