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搜尋此網誌

2012年3月31日星期六

CoreMusule 鍛煉深層肌肉 保護腰椎

-------------------------------------------------------------------

四組深層肌肉, 無獨有偶, 把丹田, 陰蹻, 陽蹻圍住, 正正是太極的其中練鬆目標點, 也是練氣者拉筋必須注意之點.  動極生靜, 靜功不能單靠打坐, 必須佐以動功, 儲氣和鬆筋.  此一例也:

http://tw.myblog.yahoo.com/nicole-aromates/article?mid=144&next=44&l=f&fid=6

----------------------

【明報專訊】腰背痛確實十分惱人,人們花了不少金錢與時間四出求醫,結果未必盡如人意。

近10年來,一種嶄新的概念在物理治療界迅速發展——愈來愈多證據指出,腰椎上下前後的四組深層肌肉,能鞏固腰椎。只要加以鍛煉,有助減少腰背痛的程度,亦減少對止痛藥的依賴。

位於腰椎上下前後的四組肌肉,就是它的「護城牆」﹕

●腰椎上方的,是為人熟悉的「橫隔膜」
●腰椎之前,是位於前腹的大片「腹橫肌」(transversus abdominis muscle)
●腰椎之後,是背部沿腰椎由上而下的「多裂肌」(multifidus muscles)
●腰椎下方的,有位於下陰部位並呈菱形的「會陰肌」(又稱盤底肌肉)




這四堵「護城牆」,位於肌肉層的深處,故稱為「深層肌肉」。大家或許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然而,控制得宜、反應迅速及強而有力的深層肌肉,在在發揮了鞏固腰椎的功能。

腰痛與肌肉功能不彰有關...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莫慧娟稱,在物理治療學上,「深層肌肉保護腰椎」是嶄新而革命性的概念,1995年才有學者發表第一份研究報告。此後,不少研究發現,腰背痛與四組深層肌肉功能不彰有一定關係﹕

一、有腰背痛的手機使用者  走路時「橫隔膜」安守本份,隨呼吸而放鬆及收縮。實驗指出,若邊走路邊談手提電話,橫隔膜同時要照顧呼吸及談話的需要,分散了它鞏固腰椎的功能,對腰背痛患者影響較大。

二、哮喘患者  有研究指出,哮喘患者的「橫隔膜」活動狀況與一般人有別——哮喘發作時,氣管不停收縮,導致原本應該放鬆及收縮有序的橫隔膜活動混亂。這或可解釋為何部分哮喘患者同時有腰背痛。

三、尿失禁患者  女性尿失禁患者有腰背痛的機會也較大,因為鬆弛的「會陰肌」不但與尿失禁有關,亦影響腰椎的穩定。

四、剖腹產女性  剖腹產的女性事後出現腰背痛,推斷由於剖腹切口在「腹橫肌」上,而切口癒合期間,不會有刺激前腹肌肉收縮的動作(如大笑),加上此時沒有適當的肌肉訓練,故在切口癒合後,腹橫肌的收縮功能從此衰退。

金蘭觀 20120325 - 中醫 第一課 - 和解少陽

-------------------------------------------------------------------

 金蘭觀開新 topic 乃是易學中醫課, 由陸主席和陳主席(註冊中醫)教授.  金蘭觀的道長們慈悲為懷, 有教無類, 開課即講傷寒論的小柴胡湯.  惜在下對中醫實在一竅不通, 或者今晚去找中醫書籍看. 

近來一日寒一日熱, 流感肆虐, 中醫第一課是教小柴胡湯, (萬寧有售包裝), 可惜在下練金蘭觀氣功後沒試過感冒, 暫時用不上.  第一堂上得一知半解, 只好盡力寫一已抄在版上的. 

六層肌肉筋骨:皮,肉,脈,筋,骨,髓

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太陽 - 手太陽小腸經
太陽 - 足太陽膀胱經

外風: 風,寒,暑,濕,燥,火
內風: 內風可熄



勞宮拍打環跳 -
勞宮拍打風市

肝鬱: 氣滯

--------------------------------------------------------

醫療保健講義 —— 和解少陽


和解少陽的方劑,適用於少陽證。少陽證是傷寒六經證之一,從其部位來說,病邪己離太陽之表,尚未入陽明之裏,而在半表半裏之間。其治既要透解半表之邪,又要清泄半裏之熱。其配伍特點是解表藥與清裏藥同施,祛邪藥與扶正藥共用。代表方如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傷寒論》)

[組成] 柴 胡 二錢  黃芩 三錢  太子參 五錢
法半夏 錢半  生薑 三片  大 棗 五個去核
生甘草 二錢
藥物配伍有三個方面的意義:
1.
柴胡配黃芩,是為主藥部分,清解少陽經、腑之邪熱,又能疏利肝膽,促進疏泄而增強新陳代謝。
2.半夏配生薑,調和胃氣,降逆止嘔。
3.太子參、生甘草、大棗相配,溫補脾氣,扶正祛邪,以杜少陽邪傳太陰之路。
功用:
小柴胡湯在《傷寒論》中主治少陽病證,其典型證候是:往來寒熱、胸脇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善嘔、口苦、咽乾、目眩、苔白、脈弦。少陽痛屬半表半裏熱 證,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唯有和解一法。所謂「和解」法,即疏泄調和的作用,通過疏暢氣機、清泄邪熱、調和表裏,使邪氣和平而解。
臨床上小柴胡湯既可和解表裏而治外感熱病,又能疏利肝膽而治內傷雜病。

2012年3月30日星期五

筋和韌帶的分別

-------------------------------------------------------------------

韌帶 (ligament) 是指附著於關節周圍,用以加強關節的穩定性的一些特定組織,其組織結構系一些緻密性纖維結締組織構成,韌度強,彈性少,(例膝 關節前方有臏韌帶兩側分別有脛側副韌帶,腓側副韌帶,股骨與脛骨接觸面還有前十字韌帶與後十字韌帶,用以加強膝關節的穩定性)

(tendon) 是指附著於肌肉與骨之連接部份,呈銀白色,其組織結構系一些纖維結締組織構成,但富於膠元,有彈性,(例上肢二頭肌或三頭肌肌腱,通過其把肌肉收縮的衝動,帯動關節活動). 


http://adam.about.net/encyclopedia/Tendon-vs-ligament.htm

A tendon is a fibrous connective tissue which attaches muscle to bone. Tendons may also attach muscles to structures such as the eyeball. A tendon serves to move the bone or structure. A ligament is a fibrous connective tissue which attaches bone to bone, and usually serves to hold structures together and keep them stable.


2012年3月26日星期一

吳式方架太極拳的鍛煉方法 - 孫玉 王兆鵬 1996年5月1日於武漢

"總之,手和臂的任何動作都不能牽動肩,似乎臂與肩之間是脫節的,互不相關的。"

http://www.wutaiji.cn/viewthread.php?tid=1304&extra=page%3D1


-------------------------------------------------------------------


孫玉 王兆鵬
1996年5月1日於武漢


《吳式方架太極拳》


吳式方架太極拳的鍛煉方法:


1、對頭部的要求:

吳式方架太極拳對頭部的要求是:下頦微收,項直豎,頭頂百會穴微有上頂之意。所謂“上頂”之意,並不是真的用力上頂,而只是有其意而已,術語謂之“虛領頂勁”。


2、對目光的要求:

目光必須隨主動之手的運行而動。至定勢時目光向前遠視,意將勁放至極遠處,意遠則勁長。接下一勢時,目光將勁收回,仍隨主動之手的運行而動。


3、對肩的要求:

太極拳要求“沉肩”,即要求兩肩必須始終往下鬆沉。特別是當手和臂往上舉起時,要特別注意肩往下沉。當手臂有前推動作時,肩部不能隨臂前扭(即所謂“遞肩”);當手和臂有往後動作時,肩部不能隨臂後扭或後仰。總之,手和臂的任何動作都不能牽動肩,似乎臂與肩之間是脫節的,互不相關的。只有這樣,肩才能算是鬆沉,即肩關節已開了。否則肩隨臂動,肩部必然著力。肩部著力,肩關節之間的肌肉必然緊張、僵硬而收縮。肩關節不能開。連接肩關節之間的韌帶無法伸長,“內勁”便不能透發出去。這樣,推手時只要對方稍一牽動,即能牽一臂而動全身,自身站立不穩而跌出。

太極拳還要求兩肩必須始終保持水平,不能一高一低,以免身體歪斜、扭曲。


4、對胸、背部的要求:

太極拳要求含胸、拔背。

所謂“含胸”,實際上就是將胸部的肌肉盡量放。具體做法是:上身正直,全身肌肉盡量放,然後再長呼一口氣,胸部肌肉自然往下放。在練架子中,始終保持這種狀態就可以了。那種挺起胸部,使胸部肌肉處於緊張狀態,是錯誤的;故意的凹胸做成駝背狀,也是錯誤的。

所謂“拔背”,是指每當定勢發勁時,將腰脊命門處向後鼓出,並帶動整個脊柱似有後鼓之意,背部肌肉似有往兩側擴張之意,這就是拔背。然而,拔背並非駝背,兩者不能混淆。


5、對臀部及兩胯的要求:

太極拳要求斂臀。

所謂“斂臀”,是指把臀部往裡收起。具體做法是把尾閭骨往前、往上托起,加上命門後鼓,則可形成身弓。

太極拳要求兩胯旋轉必須靈活。

所謂的“活潑於腰”的“腰”,實際是指兩胯。整個上身以及兩臂的旋轉、運行,均須通過兩胯的旋轉來帶動才能完成。腰和肩是不扭動的,這樣肩和胯才能始終保持在一個方向上,上身才能正直,這就叫“肩胯相合”。否則,肩和腰如果稍有扭動,上身勢必扭曲、歪斜,肩和胯不能保持在一個方向上。肩胯不合,是不符合太極拳身法姿勢要求的。




6、必須邁步如貓行:

太極拳要求邁步如貓行。

所謂“邁步如貓行”,就是指太極拳的起步和落步要像貓走路那樣的輕靈。

例如當提左腿向前邁步時,必須將身體重心逐漸移向右腿。當身體重心已全部落實於右腿之後,右腿坐實。提起左腿時,必須將左胯根往上抽起,左腿輕輕提起,左腳收回於右腳旁,然後腳尖翹起,腳根貼近地面,往邁出方向輕輕鏟出。落步時左腳跟輕輕落地。腳跟落地後,身體才能往邁出方向移動。

提左腿時,絕不能用右腿蹬起將身體升高的力來提,也不能用上身前傾之力來提。提左腿時必須保持身體穩定,不升高、不歪斜、不搖晃。左腳跟尚未落地之時,絕不允許身體重心隨落步前移,形成跨步之狀。

提右腿往前邁步時,同樣也是如此。

如果往後退步,例如提右腿退步時,必須將身體重心逐漸移向左腿。當身體重心全部落實於左腿之後,左腿坐實。提起右腿時,將右胯根往上抽起,右腿輕輕提起,腳尖貼地往後退方向伸出,腳尖輕輕落地。腳尖落地以後,身體才能往後退方向移動。
與往前邁步同樣,提右腿後退時,絕不能用左腿蹬起將身體升高之力來提。也不能用上身傾斜之力來提。提右腿時必須保持身體穩定,不升高、不歪斜、不搖晃。右腳尖尚未落地之前,絕不允許身體重心隨落步後移。

提左腿退步時,同樣也是如此。


7、必須平行移動:

在一腿往前邁出或一腿往後退步時,身體的前移或後移,必須始終保持一個高度,絕不允許身體有絲毫的升高。身體的平行移動,可保證力的作用點不致浮起。整套拳架除下勢和十字手外,基本上保持在同一高度。


8、必須充分放

”是太極拳的特點,也是太極拳走架訓練最基本的內容。沒有的功夫,不可能練出太極拳的其它功夫。

盤架子時,必須將肌肉充分放鬆,特別是手、臂、肩、背、胸、腰、整個上身的肌肉,要充分放,不能絲毫著力。兩手、兩臂好似空中飄帶,只維持不掉下即可。“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就是對兩手、兩臂放程度的形容。

肩、背、胸、腰的放和不能著力,也意味著不能扭肩、扭腰、前俯、後仰、左右歪斜。因為扭肩、扭腰、、前俯、後仰、左右歪斜,必然導致肩、背、胸、腰和上身著力,力造成肌肉緊張、僵硬。


9、必須勁起於腳底:

既然手、臂、肩、背、胸、腰以至整個上身須充分放,不能絲毫著力,那麼所有動作的動力源來於何處呢?

拳論中說:“其根在腳”,“由腳而腿而腰……”。可見太極拳的動作,其動力源均由腳底而起。太極拳的一切動作,均必須由兩腳底的蹬地和腳趾抓地的貼地擰旋,帶動臀部及兩胯,由臀部及兩胯帶動上身,帶動兩臂、兩手。這就是勁起於腳底。


10、必須周身一家:

所謂“周身一家”,就是說由腳底發出之勁,帶動臀部及兩胯,帶動兩臂、兩手,必須是同時、同步的,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間隙、動和時間差。也就是當腳底一用勁,手就同時啟動了。如果不是同時、同步,那就形不成周身一家。

充分放,勁起於腳,周身一家是三位一體的。只有做到全身真正的放了,動力的來源起於腳底,才能做到勁起於腳。反過來,也只有做到勁起於腳底,才能使全身各部位,特別是上身的手、臂、肩、胸、背不著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放。如果沒有周身一家,手、腳、身各動各的,不同時、不同步,既不是周身一家,也不是勁起於腳,更不可能使全身各部位放。所以說,充分放,勁起於腳,周身一家,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11、必須一身備五弓:

太極拳走架每至定勢在似停非停之時,要有隱於內的發勁。這種發勁,必須是五弓齊發。所謂五弓,即兩手臂為兩弓,兩腿為兩弓,加上身弓,合為五弓。

“一身備五弓”的具體練法是:每當定勢在似停非停之時,頭頂百會穴上領,有上頂之意,下頦微收,腰脊命門處往後鼓出,尾閭往前,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坐腕。掌往前推時肩有後坐意。用意念將肩、肘關節開,使連接關節的韌帶伸長。兩腳腳趾抓地,極力蹬勁,上身及兩臂的肌肉充分放


12、牽動往來氣貼背:

所謂:“牽動往來氣貼背”,是指運用和發揮脊骨處的開合、擰動力量,使由腳底蹬出勁之勁經由尾閭、命門、脊背,直達臂、手。所謂“力由脊發”,就是指內勁經由尾閭、命門、脊背的路線。

具體練法是:每當定勢發勁之時,不僅命門處外鼓,整個脊柱都有外鼓之意。而且當兩臂有開合動作之時,整個脊柱都必須有開合、牽動,以能發揮出身弓更大的能量來。


13、求虛靜:

求虛靜,用意不用力,是太極拳架高級階段的鍛煉法。所謂“求虛靜”,就是實中求虛,動中求靜的意思。

初學拳架,凡蹬腳、擰腳、擰胯、運勁、發勁等,都必須實實在在地蹬、擰、運、發,不經過這一階段,就無法掌握正確運勁和發勁的法則。練到一定程度,必須盡量地用加強意念來代替。“凡此皆是意”,“用意不用力”,只有這樣,才能把這些動作深刻地印入腦海,成為“真意”,成為條件反射,才能階及神明,這就是實中求虛。

在運動時,要悉心體會空氣對手、對腳、對全身的阻力,要有空氣的氣流似水般輕輕從皮膚表面摩擦而過的感覺。只有這樣,才能使肌膚的感覺靈敏度提高,微動即知。“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心不外馳,十分寧靜地進行盤架,這就是動中求靜。


吳式方架太極拳的鍛煉步驟:


以上所有這些必須遵守的正確鍛煉法則,要同時掌握是不可能的。例如:在正確的姿勢和動作未掌握前,不可能練勁起於腳和周身一家;在放的功夫未到一定的水平時,不可能練“一身備五弓”。因此,必須分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學會套路,掌握正確的姿勢和動作。即鍛煉方法中的第1~7條。
第二階段進行放訓練,並掌握運勁之法。即鍛煉方法中的第8~10條。
第三階段進行發勁訓練,即鍛煉方法中的第11~12。


通過三個階段的鍛煉,似乎太極拳的正確鍛煉法已經掌握。其實不然,特別是運勁、發勁之法十分細致,失之毫釐,差以千裡,沒有深懂此道的明師從旁身教,細心體察,是不可能正確掌握的。一個起勢的發勁,可能要練幾天甚至幾十天;整套拳架的運勁、發勁動作,可能要一年甚至幾年的時間,才能真正掌握。
通過老師的身教、體察和驗正及自己的悉心體會,真正掌握了運勁、發勁之法以後,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太極拳的正確鍛煉法。然後,才能向求虛靜,用意不用力,向太極拳的高級階段邁進。


在此特別強調的是,練拳架必須同練推手結合起來,練拳架是為推手打基礎。練拳架是“體”,練推手是“用”,“體”、“用”必須結合,才能加深對練拳架的體會。

孫南馨:怎樣才能練成一名太極拳家

 http://www.wutaiji.cn/viewthread.php?tid=1304&extra=page%3D1


這裡可知每個階段所需的時間


-------------------------------------------------------------------




孫南馨:怎樣才能練成一名太極拳家


前言


本文所披露的太極拳架鍛煉方法,均是已故太極拳家陸恆昌老師所授。陸老師是田兆麟老師的高足,而田兆麟老師是少侯和楊澄甫的高足。近代著名太極拳高手中的佼佼者。本人於1980年至1985年在上海工作期間,認識陸老師,承陸老師將太極拳架的正確鍛煉方法傾囊相授,本人得此法後功夫大進。但陸老師不幸於 1985年間得病去世。為紀念陸老師,特將其所授太極拳架的鍛煉方法撰寫成文,以傳於世。至於文中分五個階段的練習,以及推手的體會,乃是本人多年來練習和授徒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一)如果是為了鍛煉身體,陶冶性情,業余娛樂而去學練太極拳,那麼這樣的太極拳是並不困難就可學得的,只要姿勢正確,動作協調優美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要練成一名太極拳家,那就不那麼容易了。已故太極拳名家楊澄甫曾說過:“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明師的指導,2、刻苦的鍛煉,3、較高的悟性。”所謂的“明師”者,並非“名師”,因為“名師”中確有一些是靠自己吹牛和別人捧出來的,功夫平平卻好吹牛,理論上道聽途說,自己亦沒有弄清是怎麼回事,就自欺欺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怎麼成呢。“明師”是指對太極拳理論有精深的研究和具有較高功夫的太極拳家。


已故太極拳名家李香遠,據說一天練拳一百遍,陳發科一天練拳四十遍。他們可稱刻苦鍛煉的典範。已故太極拳名家許禹生曾說過“一天一遍,只能保持不忘而已,一天練二遍只能熟練而已,天至少練三遍才能有所長進”。


所謂“悟性”,就是指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太極拳有十分高的哲學和科學道理,沒有過人的智力是不易理解的。除了有過人的智力能領悟太極拳的拳理以外,還必須有較高的模仿能力。沒有以上三個條件,要練成一名太極拳家,那是十分困難的。


要練成一名太極拳家,主要的鍛煉內容是走拳架和推手,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走拳架是練習推手的基本功,只是在拳架達到一定功夫之後才能開始練習推手。否則,就走不上太極拳以柔克剛,剛柔相濟之路。推手是拳架的實踐和應用,通過推手,才能加深對拳架的理解和鑒別拳架的正確與否,拳架愈練愈精,推手功夫則愈練愈高,最後則功夫日臻上乘。


( 二)要正確掌握太極拳架的鍛煉方法,必須分階段進行,根據筆者的體會,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學會拳架,並正確掌握姿勢和動作。正確的姿勢,無論是定勢或運動過程中,必須始終保持虛領頂勁,下顎微收,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斂臀松胯。肩胯相合和中正安舒。在運動過程中,必須牢牢掌握住無論前進後退左右旋轉,必須以兩胯的前進後退左右旋轉來帶動整個上身的前進後退,左右旋轉。決不能扭腰扭肩,以致上身扭曲歪斜,肩胯不合,甚至聳肩縮項,肩背僵硬。身體前進和後退時,必須臀部微下沉,水平前進好後退,決不允許身體往上升高。邁步時必須身體重心完全落實於一腿,另一腿由胯根輕輕提起,往外邁出後輕輕落地,腳掌踏實,然後身體重心方能往邁出腿方向移動,決不允許邁出腿尚未落地而身體已向邁出腿方向移動。


這一階段的練習,除以上這些要點以外,還必須要做到兩手愈練愈輕,動作緩慢均勻,兩腳漫步穩而輕靈,上下相隨,動作協調。


第二階段的練習,主要是將勁沉至腳底,拳論講:“其根在腳”。具體的練法是,凡胯的前進,後退、左右旋轉,均必須用腳底的蹬勁和腳底緊貼地面左右擰轉的反作用力來帶動。這樣由腳底的力帶動兩胯,由兩胯帶動全身動作。練習愈久,全身則愈來愈放松而輕靈,所有的力,均由腳底作用於地面的反作用而出,所謂 “勁起於腳”,“主宰於腰”。腰實指兩胯。這一階段的練習,至少在一年以上


在兩手的輕和松以及上下相隨,動作協調,勁起於腳有了相當功夫之後,才能進入第三階段的練習,這一階段的練習主要是發勁,發勁都在定勢將完成之時,所謂“柔行氣,剛落點”。每當定勢將完成之時,兩腳蹬勁,頭頂百會穴微微上頂,尾閭前送,腰脊命門穴處往後鼓勁,肩關節前後拉開,肘往下沉,掌則前送,身體有後坐之勢,全身關節韌帶似乎都有對拉拔長之意。目光向前方極遠之處前視,似手將勁放至天邊。“意遠則勁長”。這就是發勁的練習。拳勢中每一有發勁的定勢都應如此。


第四階段是試勁。當第三階段練有相當時日之後則必須由具有相當功夫,熟悉內勁運用和發勁的老師對每一動作進行試勁,看運勁是否勁起於腳,周身一家,發勁是否勁起於腳,勁由尾閭腰脊命門而臂而手,能否直達對方雙足而使跳起。


試勁是練習太極拳架能否真正入門的階梯,試勁的成功,說明已能正確掌握太極拳內勁的運用和發放,太極拳的功夫亦就可以日益精進,但是試勁是十分艱難復雜的,往往差之毫釐,失之千裡。全憑老師豐富的經驗和細心體察以及自身的悟性。有時,一個起勢的發勁,往往試上幾天,甚至幾十天才能成功。


第五階段是求虛靜。即實中求虛的練習。以上幾個階段所練習的勁起於腳,發勁運勁等本來是實實在在的用勁,但這階段均是用意念來完成。拳論講:“凡此皆是意”。用逐步加強意念的想像來代替真實的蹬腳、擰腳、運勁、發勁。最後則全部用意念,一片神行。這就是實中求虛。在運動中,要細心體驗空氣對手、對腳、對全身的阻力,好似空氣的氣流如水般輕輕從皮膚表面摩擦而過,而且運動中所運行的路線不是一條線而是無數的點連接而成,即動、止、動、止······ 直到終點。這樣專心一致的練習,自然心不外馳,而達到十分寧靜的境界。這就是動中求靜。


太極拳架到此階段,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持之以恆,再配以推手的實踐,自然就可達上乘。


( 三)推手同樣需要分階段進行,當太極拳架練習至第二階段以後,此時正確的姿勢已經形成,已能做到勁起於腳,坐身松胯,兩臂放松,這時就可以開始練習單推手,單推手看似簡單,實則同樣包含有粘沾連隨,不丟不頂,舍己從人,引勁落空等太極拳推手的主要功夫在內。兩人單手手腕處相搭,要求輕輕相接觸,即要有粘著之力,又不能用力。一方用按勁弓步輕輕隨對方之勁前推,另一方則用捋勁虛步坐身輕輕隨對方之勁回捋化開,無論前推或回捋,要求接觸處之粘著力始終不變,粘沾連隨,不丟不頂。勁起於腳,以腳帶動兩胯,以兩胯帶動身手,與拳架的姿勢和運勁要求完全一致。


單推手練得有粘沾連隨,不丟不頂的功夫並熟練以後,就練雙推手,雙推手熟練以後,就練四正推手,四正推手必須認真,掤、捋、擠、按四勁分明,從單推手至四正推手,主要是練習粘沾連隨,不丟不頂的功夫。粘沾連隨的功夫是永無止境的。技藝越高接觸之處越輕,但仍是粘沾不脫,並能使接觸處的粘著力保持不變,虛實不露,使對方感到深不可測,達到人不知我,我獨之人。因此通過四正推手練習粘沾連隨的功夫,時間應該長一些,尤其是“隨”的功夫是將來實戰推手時決定勝負的關鍵。這一階段的練習,至少應在一年以上。


無論單推、雙推和四正推手,都必須左右手互換,左腳右腳的位置互換。


四正推手的粘沾連隨功夫練至有相當水平以後,結合拳架第三階段和第四階段,就可練習聽、化、拿、發四勁,以及各種手法,自由推手。同時並研習活步、大捋。吳式推手中的推手十三發等,進入競技性的實戰推手階段。


競技性的實戰推手,其勝負取決於我順人背,只要我順,對方必然是背,對方順,則我必處於背。順就是順勢、優勢,亦即所謂得機得勢。背就是背勢,亦即所謂不得機不得勢。拳論講:“有不得機不得勢處,其病必於腰腿求之。腰腿之病主要表現在:


1.不知將手、臂和上身松開,將勁沉至腳底,利用腳底的蹬勁和擰勁來帶動腰胯,用腰胯來帶動上身和上肢。以致力出於肩背,力浮於上,成為無根之木。


2.當對方進攻時,不知松胯坐身轉胯,使來勁落空,而是挺腰挺胯,以致身仰歪斜被對方打出。
拳論講:“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所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
所謂雙重之病,實指不知陰陽。陰陽就是虛實,自身用勁中實則全實,虛則全虛,這就違背了“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的原則,當然成了為人所制,被動挨打的局面了。與人相推中,對方實我亦實,這就成了頂抗之病。對方虛我亦虛,這就成了離、丟之病,對方就可乘我頂、抗和離、丟之時,將我打出。


太極推手必須謹記“舍己從人”,亦即“隨”勁。但更應該懂得“從人還是由己”,“從中有不從”,亦即“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太極推手是一項十分復雜而又高深的技藝,只有在明師的指點下和自身長期的實踐以及悉心的研究,才能登堂入室而達“階及神明”之境。


孫南馨 1991年秋月於武昌沙湖之濱

2012年3月23日星期五

打坐經驗略談

-------------------------------------------------------------------

http://www.hkej.com/template/blog/php/blog_details.php?blog_posts_id=42307


生活隨筆
2009年12月23日 03:17
回應(125)
閱讀(1607)

打坐經驗略談

通常打坐,若果可以疊雙盤,這是比較好的。身體不習慣,也可單盤,我現在也是用單盤。

通常坐了一個半至兩個鐘後,腿會脹麻,幾不欲生,這是好現象,因為內氣驟在足上,所以特別難受,而且兩腎有脹滿感。若果身體和時間許可,每天坐三小時。初學者可量力而為。


日久便有氣從會陰射出穿入長強(尾閭穴),那麼督脈便開始通了,跟著有條氣柱像水銀柱慢慢上升,日久便會通夾脊關,後來便會到風府穴(後枕兩根間,丹家喻 此為鐵壁,意謂難通。),上百會。過風府穴時還要結手印封穴位,搭鵲橋,微低頭,但這也不可一概而論,每人狀況不同,要老師臨爐指導。


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非想像導引,所以千萬別幻想搬弄。其間也有其他不舒服的感覺,當脈的bandwidth因久練增大,穴位疏通,氣便容易過。


有些人年少體壯,可能會很快通關,有些人會很久才通。有些人會氣衝頭,感覺頭暈,不能一概而論。總之打坐是苦鍊,若果要更上一層樓,便要用功,忍受煎熬。 若果身體和時間許可,每天靜坐三小時。功夫至此,氣感加強,性情可能會較暴燥,宜清心寡慾,閒時看看閒書,運動肢體,怡情養性,多近山林樹木,平衡身心。


這是通督的情況,過了百會,便會下通到口腔上門牙後的硬腭前端(齒齦),下接任脈,不贅。


以上是我自己的體會,屬清靜丹法。每個人不同,有志學的要明白大概,不可照搬。除了腦部有問題或其他身體狀況不適宜久坐的情況,都可靜坐。就算沒有氣感,也對身體有益(見下文:《戴維森博士靜坐研究》)。


舊時代這些百日築基的事被視為不傳之秘,神兮秘兮,以致很多人問道無門,有甚者更被人欺騙,騙財騙色,搞陰陽雙修等污穢之事。但當今之世也還有很多這些荒謬事情,真是要小心,慎之、慎之!


香江逸士

廿零零九年十二月廿二日
多倫多


道本難學

-------------------------------------------------------------------


有感道本難學.  道家修煉者 (印度瑜珈也殊途同歸) 以 "有為 - 意識" (consciousness) 去啟動 (access) "無為 - 潛意識"  (sub-consciousness), 再去吸引 (attract / activate ) 宇宙能量 "先天一氣", 開啟大腦超意識 (super-consciousness).  

如以道家之途徑, 要先明白大量古今文獻, 清晰了解 encoding 和穴位 (水火, 陰陽, 龍虎等等) 者已經不易.  之後, 修煉之人, 必須立心決志, 排除萬難, 持之以恆, 方可成功. 乩訓有云 "霹靂煉陽神", 不怕艱苦才得修成正果.

在小說 "七真傳" 道士丘處機道出修道人的酸苦. 話說, 丘處機歷盡艱辛, 最終修成仙, 卻不肯受玉帝冊封, 涕淚交流曰:

"只緣道本難學,仙不易成,後世修行學道之人,如臣受那百千萬苦而不退初心者,萬中難選一也,好最難學,非 學好不能了道,臣有學好難本章上奏。「悟道不易,學好最難,蓋學好之事,非大力量之人不能學也。要能忍飢受餓,忍辱受恥,有時衣不終身,食不終日,日斷兩 餐,夜難一宿,無日不惹人嫌厭,屢受凌辱,言之酸也,聽之寒膽,臣 (丘處機) 經歷千般苦處,故知學好之為難也,一好字而難學,敢望仙乎!臣 (丘處機) 恐天下後世修行悟之人,不 能如臣受苦受難,有學道之名,而無學道之實也"


2012年3月22日星期四

吳式太極拳講義 - 吳公藻

 -----------------------------------

https://docs.google.com/open?id=0B2U8Xfkvk5vJVXdYVzdlakhTNVNxcGxCTi1NcmdsUQ

http://www.wutaiji.cn/viewthread.php?tid=86

http://baike.baidu.com/view/5218117.html?fromTaglist

吴公藻编著

宗师吴鉴泉次子吴公藻(190l —1985),家学渊源尤以理论见长,著作甚多。自第一届北京体育讲习所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教练。1929年于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1933年 随吴稚辉等赴长沙,在欢迎会上表演太极拳,举座赞赏。得到省长何健器重,聘为湖南国术训练所教官兼省党部教习。1934年南京中央国术馆举办第二届全国武 术考试,宗师任湖南省教练,成绩斐然。 1937年宗师南下香港,与兄吴公仪共同建立香港及澳门鉴泉太极拳社。1943年香港沦陷后回国。宗师一身著作甚多,80年宗师于七十八岁高龄,1980 年在香港编著了《吴家太极拳》一书,堪为吴氏太极拳之 经典著作。而后1985年10月上海书店第一版“吴公藻编”之《太极拳讲义》出版说明:“究其拳理,一九三五年吴公藻曾有《太极拳讲义》一书出版,文字简 要而于太极拳要义阐发详尽,久已遐迩武林。近年又于香港再版名《吴家太极拳》,后增附杨班侯传吴全佑之手抄秘本并鉴泉、公仪父子拳照。今搜得旧本并以手抄 秘本,吴氏父子拳照合并影印”云云,后文又有“鉴泉太极拳社副社长八旬有五马岳梁”识:“吴式太极拳讲义,是宗师次子吴公藻所著”。
?? 一“编”一“著”,含义自有不同。吴公藻先生《自序》云:“公藻于民国二十二年随褚民谊先生来湘观光国术。承主席何公之邀。担任湖南国术训练所太极拳教 官......督公藻编纂太极拳讲义一书。”虽然文中许多重要的文字,是由别人的文字改头换面而来,虽然他在自序中反复强调“爰将旧作重新整理”、“公藻 频年教学相长。常以经验所得。笔之于书”,因为是编纂教材,自然博采众长,因而也没有人向他提出著作权纠缠。但作为“博雅君子”,还是应该将“博采”之出 处有个交代,这也是为人师表者所应具有的品德。譬如《太极拳讲义》中“太极拳十三势大义”、“五行要义详解”、“八法秘诀”等便是从谭梦贤先生之《推手法 之原理说明》一文改头换面而来。   ??香港再版名《吴家太极拳》或者1985年10月上海书店《太极拳讲义》一书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次以全本影印本形式向全社会展示了藏之秘之许多年的《杨氏太极拳老谱》。这是吴家的功劳!   ??此本影印本,封面有吴鉴泉签名、钦印“吴爱仁堂”、“吴鉴泉章”两章并题名《太极法说》, 由吴公藻钦章并题《吴氏家传太极拳体用全书》,梨铎钦章并题“梨铎珍藏”。扉页有:“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侯老师所授是于端芳亲王府内抄本在我 家已一百多年公藻在童年时即保存到如今 吴公藻识”并钦章。从证据认定角度来看待这段文字,“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侯老师所授”只能看作是一份“除权”文证。意思是由此可以确定,此拳 谱不是“吴氏家传”,而是得自杨家。得自杨家的原因是由于“吴全佑府君拜门班侯老师”,可以与相关史实印证。吴家拳源出杨家拳也无异议。“吴全佑”的称 呼,不是外姓人的误称,乃吴家后人在辛亥革命后由原旗姓改汉姓时,干脆将辛亥革命前过世了的先人也改了汉姓。至于此书是否由“班侯老师”授予“吴全佑府 君”,应该还需要其他旁证的引证。原因是吴公藻出生于1899年,而“班侯老师”于1892年过世,“吴全佑府君”于1902年过世。一般而言,童年的记 忆始于六七岁,由此可知,此书由“班侯老师”授予“吴全佑府君”一节,不属于吴公藻亲见亲闻,只能属于间接证据,尚需其他旁证的印证。正是因为此节不属于 直接证据,也难免出现“于端芳亲王府内抄本”与史实不相吻合的现象。从影印本中可知原本纸张的破损氧化以及书蠹侵蚀,以此可以印证“公藻在童年时即保存到 如今”的真实性。因而,在没有其他旁证证实“在我家已一百多年”句以前,可以先确认此书应该在吴公藻童年记忆所及之1905年前后,应该吴家业以拥有此本 杨氏太极拳老谱。习惯上,将此本称作“佑本”,不如直接称之“杨氏太极拳老谱吴藏本”,或简称“吴本”更为确切。
??吴本目录下称“共三十二目”,正文实则另有“太极空结挫揉论”、“懂劲先后论”、“尺寸分毫在懂劲后论”、“太极指掌捶手解”、“口授穴之存亡论”、“张三丰承留”、“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八篇,合计为四十目。

编辑本段金庸为该书写序 跋

太极拳的基本构想在世界任何拳术、武功、搏击方法中是独一无二的。我相信这是老庄哲学在拳术中的体现。用在政治上,那是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用在拳术 上,便是以柔制刚的太极拳。道理是一样的,以自然、柔轫、沉着、安舒为主旨,基本要点是保持自己的重心,设法破坏对手的平衡。但设法破坏对手的平衡,并不 是主动的出击,而是利用对手出击时必然产生的不平衡,加上一点小小的推动助力,加强他的不平衡。 所以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四两拨千斤」、「后发制人」。太极拳不运气、不用力。力气的来源在于对手,我只是转移对手力气的方向。对手所以失败,是他 自己失败的——他是被他自己的力气所击倒。如果对手自始至终保持他的重心和平衡,或者,他根本不来打我,他就不会失败。练太极拳的人应该不会去主动攻击别 人。
 

吴公藻拳架
世上万事万物,永远在变动之中。太极拳的动作看来似乎缓慢,但永不停顿,没有一刻窒滞的时候。在建筑学上,弧形的线条比之直线能负担更大的重量。在太极 拳中,速度并不是最重要的事。要旨是永远保持平衡和稳定。练习太极拳,推手的训练十分重要,那是凭敏锐的感觉来捉摸到对手力道中的错误缺失。如果他没有错 误缺失,那么就设法造成他的错误缺失。重要的是,自己的每一个行动中不能有错误缺失。只要他想来打倒我、攻击我,迟早会有弱点暴露出来。保盈持泰,谦受 益、满招损,那正是中国人政治哲学、人生哲学中的要点。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比击败对手重要得多。自已只要不败,那就好得很了,对手败不败,并没有太大关系, 他如不好自为之,迟早会败的,他如好自为之,那也好得很。   太极拳相传为张三丰所创。张三丰是道士,太极拳正充分体现了道家哲学。道家哲学并非纯粹是守势 的。老子重视欲取先予,「大国者下流」,强大者不是来势汹汹,而是积蓄力量,让对手气衰力竭,然后乘势而取。练太极拳,练的主要不是拳脚功夫,而是头脑 中、心灵中的功夫。如果说「以智胜力」恐怕还是说得浅了,最高境界的太极拳,甚至不求发展头脑中的智,而是修养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境界,不是「以柔克 刚」,而是根本不求「克」。脑中时时存着一个「克制对手」的念头,恐怕练不到太极拳的上乘境界,甚至于,存着一个「练到上乘境界」的念头去练拳,也就不能 达到这境界罢。   金庸   一九八O、一

2012年3月17日星期六

Meditation - www..meditationguru.com

-------------------------------------------------------------------

 http://www.meditationguru.com/meditation.html

Meditation

Meditation Technique and How to do Meditation :
Meditation is the journey of our consciousness towards the Self.
Sleep is unconscious Meditation
Meditation is conscious sleep.
We receive some amount of Cosmic Energy in sleep and in deep silence.
We receive abundant Cosmic Energy in Meditation. meditation posture
Meditation is the journey of our consciousness from:
Body to Mind,
Mind to Intellect,
Intellect to Self,
and Beyond.
To do Meditation, the first thing is Posture.
We may sit in any posture. Posture must be comfortable and stable.
We may sit either on the floor or on a chair.
Cross your legs clasp the fingers.
Close your eyes gently.
Relax, relax.
Then, Observe your normal Breath
Do not chant any Mantra, do not think of any God.
Just witness the Breath.
If any thoughts come, do not go behind the thoughts, do not negate the thoughts
Just come back observe the Breath.
Witness the Breath.
Be the Breath.
Just Be.
This is the WAY. This is the Meditation Technique.
Then one reaches:
No Thought and No Breath state.
This is the Meditative State.
By more and more Meditation, we receive abundant Cosmic Energy.
With this Meditation Technique,
Our Energy body gets cleansed, Third Eye get activated, and further perfected, Astral Travel happens, we understand Life After Life and many more.

Meditation

What is Meditation?
Meditation is the greatest and wonderful experience.
Meditation is the easiest and natural phenomenon that is there with every one of us.
Medit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understand and to elevate to state of Bliss.
Meditation is the journey from known frequency to unknown frequencies.
Meditation is the journey from our limited perception to unlimitedness.
Meditation is the journey from Body-Mind Consciousness to Self Consciousness.
How to do Meditation?
There are 3 steps to do Meditation:
1. Posture
2. Meditation Technique
3. Meditative State and its Experiences
Posture:
Posture is defined as the way you sit for Meditation
Posture must be comfortable and stable.
Posture is the first and foremost step in the process of Meditation.
You can select a comfortable place in your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place should be very comfortable and esthetic to you. You should feel comfortable in that environment.
In that place select a comfortable place.
Then sit in that place.
How you sit is what we call Posture.
You can sit in your normal way or you can sit cross legged, Sukhasana.
Then clasp your fingers. You can also do Mudras.
Then when you feel comfortable,
Slowly close your eyes.
Meditation Technique:
Meditation Technique is the technique one adopts to reach Meditative State.
The easiest and profound way is to:
Observe one’s own natural Breath.
How to adopt the technique?
After selecting the place, posture with the eyes closed,
Take deep breath.
Inhale deeply. Exhale deeply.
Do Inhalation, Exhalation consciously with total relaxation for 5 times.
Inhale slowly and exhale slowly. Take your own time.
Then,
Slowly stop the inhalation and exhalation which you were doing consciously.
Relax…totally relax…
Slowly you will witness a miracle.
What you were doing consciously is still happening without your commands.
Breath is happening on its own. Sometimes erratic, some times rhythmic.
Observe that natural flow of Breath.
Let it happen on its own. Just witness it.
Do nothing. Just witness the Breath.
Do not do conscious breathing. Breath happens on its own.
Just be with the Breath and its flow.
Miracles start happening.
Breath slowly becomes thinner and thinner. Breath becomes shorter and shorter.
Slowly you will transcend the mind zone.
Here in the process,
Thoughts may creep in. Known and unknown thoughts may just creep in.
It may or may not disturb you.
If it is not disturbing you,
Just be with breath. Slowly thoughts reduce.
If thoughts are disturbing you:
Thoughts will be ther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cending the mind, because mind is nothing but bundles of thoughts.
When thoughts come and haunts you,
Just witness consciously your in-breath and out-breath.
Do not negate the thoughts. Do not energize the thoughts. Do not go behind the thoughts. Just allow it to happen.
Relax…relax…
Just observe the Breath.
Witness the in-breath … out-breath…
Breath will be erratic…
Slowly the breath becomes rhythmic.
Breath becomes thinner and thinner.
Thoughts too become lesser and lesser.
Thoughts will not disturb you. It just happens as if it is happening some where and you are only witnessing it.
Slowly thoughts become zero and breath becomes shorter and shorter.
Slowly you will transcend the mind/thought zone.
Meditative State and Meditative Experiences:
By Observing, Witnessing
you will slowly reach No Thought No Breath State.
It is the Meditative State.
In this state you will receive abundant Cosmic Energy.
By continuously doing Meditation,
Third Eye gets activated. Further, Third Eye gets perfected.
Astral Travel starts happening. We ‘see’ our own physical body.
Our Energy body gets cleansed.
We will get glimpses of our past-lives.
You will ‘Experience’ many more.
By doing Meditation,
Our understandings will change.
Our perceptions will change.
We will understand our unlimitedness.
We will understand Death and Beyond.
We will be blissful at all times and situations.

西方修煉 - How to Access Super-Consciousness

-------------------------------------------------------------------

左網上無意中發現一套從西方角度解釋修煉的 Video, 西方修煉跟東方修煉基本目標一樣, 只是方法不同.  睇完之後, 發覺西方的修煉解釋較少 Encoding, 但修煉中間的 step-by-step 步驟解釋, 如精氣神, 水火龍虎, 經絡穴位, 內外雙修,...等等完全欠奉, 絕對不及金蘭觀十分之一. 

所謂修煉/修真者, 不外是以靜坐激發大腦潛能, 人的腦袋只用了十分之一, 如果能開發其餘部份, 即可激發更深層次智慧。只可惜能看懂, 能明白者千中無一,修煉另加十多年至幾十年。 

How to Access Super-consciousness

One of Fiv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pC6R77YpdY

Two of Fiv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JkKSlYX7ko&feature=related

Three of Fiv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ic7NE7jZHM&feature=related

Four of Fiv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ijaLFZmIRg&feature=related

Five of Fiv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05NfEdmAsc&feature=related


2012年3月12日星期一

下根器 (無天份) 者的修煉福音——百練不如一站?

 我練太極無極樁 (站樁), 需一年半才能入靜, 原來有速成之法, 兩個月見效, 如下:


-------------------------------------------------------------------


下根器 (無天份) 者的修煉福音——百練不如一站?




人的天生稟賦各不相同,學知識有智商高低之分,練功有上、中、下根器之別。曾慶余先生在《氣功報》上發表的“瑣議中下根器人練功”一文介紹說,通過天目透視,上根器人經絡粗壯,在5—10毫米之間,穴位大如蠶豆,對氣特別敏感,因而得氣快、上功快、出功能也快。但這種人很少,絕大部分人屬於中、下根器人,特別是下根器人,經絡細小,只有2毫米左右,穴位小如綠豆,對氣遲鈍,因而得氣慢,上功也慢。曾先生說他自己就曾是下下根器人,老老實實地從站樁功練起,經絡粗度從原來不足 1毫米逐步增至5. 5毫米,全身氣感明顯,一天24小時均能感到有氣在體內周流不息。在此基礎上,再練靜功,一上坐即有氣感,就能順利入靜。從此,已年近花甲的他逐步登堂入室,造詣頗深,已成為業余的氣功名家。


    我在此文的啟示下,意識到自己亦在下根器之列,於是放棄了復雜功法,也老老實實地練起了曾先生在該文中推薦的“高位馬步站樁功”,此功簡單而效顯,對入靜程度要求不高,或不加要求,可邊練邊看電視、聽音樂或輕聲談話,在愉快的氣氛中練功。開始時一次只練10分鐘左右,以後逐步延長時間,以身熱汗欲出為度。只要按法擺好架勢,就能以形引氣,啟動氣機,激活經絡,引發真氣運行,氣行血行,血行氣盛,不一會,渾身上下氣血湧動,直達四肢末梢微循環系統,關節百骸豁然貫通,這時才真正體驗到了“要把骨髓洗,先從站樁起”的內涵。體質發生了明顯變化,久治未愈的頸椎病、關節炎、氣管炎等病均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此功馬步下蹲,會陰、尾間部位放松,促進和增強了督、任二脈的循環功能,很自然地通了小周天,正是“有意練功,無意成功”。


    站樁功練的是後天之氣,識神為主,屬有為之法;靜功則練的是先天之氣,元神為主,屬無為之法。我在練站樁功有了明顯氣感後,同時練起了曾先生在文中推薦的靜功—“命蒂呼吸法”.“命蒂”指的是臍,其練法是,調勻呼吸後,慢慢吸氣,觀想氣從臍入,沉於丹田,閉氣若干秒,體察體內氣功反應,然後慢慢呼氣,觀想氣在丹田內旋運。如此往復循環,漸次進入“心境一如、心息相依”的境界,直至忘我忘息。隨著練功的深入,內景日益豐富,妙覺橫生,過去是求之不得,而今是不求自得。


    我也曾將此文章介紹給幾位功友,兩個多月後,隨著體內氣機的理順,他們所患各種病症均不治而愈,氣運百病自消,氣感日益旺盛。其中一人練的“武當自然外氣功”,也是馬步站樁架勢,只是掌握開合變化不同,他除了獲得站樁功的一切效應外,還初步掌握了發放外氣的本領。現在他們都已開始加練“命蒂呼吸法”,動靜兼練,一上坐,體內即有微妙感應,熱、脹、麻、甚至經氣流動感,興致很濃,雜念不排而自排,漸漸覺得身心泯然空寂,進入靜境,不像以前那樣久坐無氣感,像一段枯木頭,練功如“受罪”了。


我深深地體會到自古以來流傳的“百練不如一站”,確是初學氣功者的速成之法,是中下根器人練功少走彎路乃至登堂入室的階梯。


摘自1996年第5期《氣功》雜志第231頁·馬躍·

2012年3月6日星期二

南懷瑾 - 太极拳法要简介: 在拳功中求靜, 在打坐中求動

太極拳來自道家, 太極拳和道功的關系.   在拳功中求靜, 在打坐中求動


-------------------------------------------------------------------
http://www.quanxue.cn/ct_nanhuaijin/TaiJi/TaiJi05.html




姿勢務准


現在再轉入本題—「太極拳與道功」。但須再聲明我不是國術家,對拳腳一項,已根本擱棄,日常亦惟靜養打坐而已。現在僅就往昔所得的體驗,作一概述。練太極拳,姿勢很重要,若姿勢不准,則效果不顯著,對強身如此,對防身亦然。但倘使外家拳姿勢練得好,學少林拳亦一定准,若從二十歲左右開始練拳,則對「高樁」「矮樁」不必太專,越專越吃力,受不了如許苦楚。回憶當年練拳時,對於每一個姿勢,一擺即半小時至二小時,且用一面大鏡,照著矯正身形,身形正確後,再配合氣機來練。太極拳有楊家、陳家、吳家等等,達七八家之多,無論練那一家的拳法,姿勢務求正確,太極道理,渾身各部都在畫一個圓圈。譬如有一姿勢出手,自足跟沿膝蓋,達肩膀到手腕直至指端,每一關節都在活動,輕微地畫圈,勢正圈圓,配合人體生理方面的自然形態,自必事半功倍。


一般楊家太極拳,流行最盛。因為當年在北京學習太極拳的人,多半是朝廷中的王公大臣,所謂士大夫階級,自然這些人都已屆中年人以上,一如今日許多上了年紀的人,覺體衰之可怕,為了強身健骨,增進健康而鍛煉身體,就學太極拳,如此輕摸慢轉活動筋骨而已。於是在練時,便隨興之所至,做得大致形似,即自以為可以了,後世不明白這種情形,對於姿勢的務求正確這一要項跟著都忽略掉了。


五 空


其次,學太極要五空,第一要心空,思想要空。初練時固然必須費神記憶,但練久後則熟能生巧,自可以練來不加思索,如老子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心空自然,體內生理機能,就自然發動。


再要手空-----兩手心空鬆,太極拳出手姿勢,無論陰手陽手,必要像挾有一個皮球在手中一樣,手指亦需在動,手必須要空。


其次要腳空---兩腳心要空松,南方拳如前所說,是為了方便在船上作戰,非比在北方平原的馬上功夫。試此地球作一船,人受載於其上受搖動,必足跟與前掌之間拱起,足心空出,則足心的湧泉穴不受阻塞,氣機自易流出。以上為五空的道理。


復次,學太極拳最重要在「神」。即道家說的「精」「氣」「神」,所謂「煉精化炁,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極為重要。一般練太極拳不得要領的人,多沒有注意到「神」的重要,姿勢准確後,雙目應注視到手的前方,神就投射到了,無論為了強身或防衛退敵而練拳,不如此煉好精、氣、神,效果是不會顯著的。太極拳每一神態,都異常重要,姿勢准確,氣機配合,五空做到,精氣神自然揉合,這樣練去,必獲得它的益處。對於呼吸,任其自然,不必加以導引,導引則心不易空,且道家的真正導引,亦並非如此解說的。


氣何所之


或問呼吸進入後,是否應注入丹田,或灌至某處。這一點在前面已經用車輪加剎的譬喻說過,氣機剎住,反而不能到達。現在再作一個有趣的譬喻:試想人體皮囊,就像一個氣球,我們將空氣灌入氣囊後,要讓他停住在囊中的某一點不動,試問可以做得到嗎?行得通嗎?只要如以前所說的要點去練習,一切合度,那麼氣從鼻腔進入後,自然運行灌注全身,豈有停住丹田之理?且亦停留不住,所以不要妄立名辭,妄加解釋。當年老師教導時只說出氣可用口呼出,在呼出時嘴唇撮起,如吹簫的樣子比較好,進氣時閉口用鼻孔吸入,至於氣至何處,可以不問。因會自然全身灌注,人身每一部份,每一細胞需要氣,沒氣就死亡。所以氣無法停留丹田,而此所謂停在丹田間又有何好處呢?大家不妨再參參看!


人到了中年以上,即不再練少林拳,而轉做達摩功,改修靜坐,這亦是必然的事。至於內功,宜采用道家或佛家的方法,姑且不談,反正都走此靜坐的大路,倘使到了四十歲以上,還踢踢蹦蹦,久了或者反而發生弊病。眾生是可悲的,當人類思想力最充沛的時候是在五十余歲左右,這時也就是思想智慧達到最高峰的時節,(體力充沛則在四十多歲。)可是一如蘋果在樹,剛一成熟,即刻自然落地,走向下坡路了。所以佛家看眾生是可悲的,生命無常短暫。不分東方人或西方人,於內功、醫藥,用盡方法想把生命拉長,多活幾年,到頭來亦是枉然。永遠長生不死,實不可能。但能活時健康快樂,臨去時干淨俐落,已是了了人生一大快事。你說是嗎?


韓振聲委員曾提到中西拳術比較的問題,依據統計,西方運動家,能活七十歲的,寥寥無幾、他們到了六十多歲大都非死不可,足見激烈運動之不宜。而中國拳術家多半能享壽八、九十歲。這其中,亦還有更細微的進一步分別;比如學少林拳而能享年百歲者就很少,除非他在中年後改學靜坐,而放棄拳術。另外有一種學太極拳者亦配合習靜坐、至於改練靜坐功夫後,對於拳功是否會全廢呢?答案是「非但絲毫不會因此荒廢,拳術反而因此更有進境」,所拋開的,只是技擊之術。而身內氣質之變化,使一身更加柔化,皮膚更加細嫩,病痛也逐漸消失,甚而身上多處像嬰兒一般,一切自然而然。太極拳之原理,曾見於楊家太極拳某著作中,引用老子話:「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近乎如此。所以練太極拳至後來的階段,應該走上內功的路才好。等到進入內功的境界,再體驗其姿勢,自然准確,可以隨心所欲不踰矩了。 


處處太極


偶然看到時下一般年青人練太極拳,對於掤、擠、按,任一動作,比如「棚」,看他們連「掤」的圓都未掤好,這是不對的。譬如這一姿勢是太極,第二姿勢進入時將手拉開,恰為一圓,既不扁亦不方,一路行去,要在在是圓,連綿不絕才是。


太極拳講究「移步」,所謂舉步輕如靈貓搏鼠,踏足重如泰山,陰陽虛實要分明,且步伐移時腳亦在動,而腳的姿勢亦是太極,若欲配合易經之理,處處一太極,移形換步,都能自自然然地太極化了。


腰的運動


太極拳主要的重點,還有腰的運動,即注重身體下半截的生命力,道家講任督兩脈是人體的主要生命腺,尤以督脈為陽,自後腦腦下垂體區延伸,到下頸項部位,開始分支散為二支經脈於脊椎兩側,至腰下尾閭又合而為一,至會陰復再分支,行於兩足,下達足底,故練拳的人,久久練至兩腿足筋越練越柔,則自然長壽,一般人年紀越老,因體內石灰質增加,膠質減少,經絡萎縮,兩腿愈來愈卷縮,走路老態龍鐘,連頭頸都沒有彈性,倦態畢露。練拳的人,則鍛煉筋骨,使之柔韌,隱伏有病痛的部位,亦可由麻木而漸知酸痛,而漸復正常。練拳打坐能知覺腰酸背痛,亦是好現像的開始,以後即恢復自然,萎縮的筋脈亦拉長,每拉長一分,即有年輕一歲左右之妙用,當然這是假說的數字。總之,這時的練拳靜坐乃利用本身的潛在能量,使其發揮,而成為一種靜定功夫充沛含藏之方法。


動中求靜 


太極拳系求靜,非求動,更實際的說,是於動中求靜,現在再作進一步說明,凡人在靜時,心內思想反而繁亂,此是大家所曾體認過的,一般人最怕寂寞,因為思想無所寄托,老年人最怕孤獨,感到人生沒有依恃的悲哀,但是對於學儒、學佛、學道的人而言,寂寞乃一種享受,故能甘於寂寞,樂於清靜。這是對靜坐已入高深境界的人而言,亦只有少數修養高深的人能達到此種境界。而生理的本能----生命的力量即在此清淨寂寞中發動,老子說:「萬物芸芸,各復歸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這是一切靜坐參禪的入靜境界,然此靜的境界,得來不易。武術是人體在運動,不過雖是外動而內心反易得靜,以此求靜境,也同樣得到殊途同歸的妙用,利用這個動靜相應的道理而發明武術。凡人身體在勞動時,思緒反而不會紊亂,亦即有所寄托,若體不活動,無所事事,呆然不動,則反比死還難受,要不胡思妄想,亦不可得,孔子有言:「小人閑居為不善。」足見人身心理生理之本能,自然有其相互關聯互動影響的作用。


太極拳之原理也是如此,打太極拳是在動,由動中的體力勞動,進而漸漸達到內心清淨的境界。所以我經常以孟子的話來譬喻拳術的道理。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空乏其身……。」學拳的人,無論南宗北派,都在勞其筋骨,靜坐、練功的人,亦是苦其心志,那些做英雄事業之人,則是空乏其身,三者殊途而同歸。現在我們倘若能從勞其筋骨入門,自然也就可心志清淨,近乎道矣!


總之,太極拳是「動中求靜」,由靜而達到靜坐、內功所證到之境界,動靜互相配合,則於身心的健康大有俾益,這是必然而無可否認的。 -------- 完

Advanced Taichi - 修行就是靜中求動,動中求靜而已

-------------------------------------------------------------------
 http://www.douban.com/note/89313727/


修行就是靜中求動,動中求靜而已
2010-09-06 00:29:10

2009-04-08 22:50:58

寂而照,照而寂就是佛,寂就是智慧,照就是慈悲。悲智雙運就是佛。靜中求動是為照,動中求靜是為寂。靜就是定,動就是慧。

在開悟者眼中,一切境界,歷歷分明,所觀之境,能觀之心,當體了不可得,這就是慧和定。
所以也可以說修行的過程也就是靜中求動,動中求靜的過程。

從對外部世界的觀察來看:
首先要學會靜中求動。一切有為法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當中,沒有一刻不動。我們的身體在每時每刻走向敗壞解體,甚至山河大地地球宇宙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我們的念頭也是無時無刻不在妄念紛飛。一切的一切都在變化當中。因此沒有一樣東西是永恆的究竟的,所以這就是無常。從靜中求動,就是體會無常;然後要從動中求靜。任何動的東西背後都是靜。比如一條一年四季潺潺流淌的小溪,你要仔細體會的話,就知道實際上和一個明亮的帶子永遠靜靜地躺在山溝草地上一樣。
這就是由動而靜的過程,也就是由相而性的過程。

觀察外部世界的動和靜之間的關係,最終要用到觀察自心上。

從對內心世界的觀察和修煉來看:
首先要從動中求靜。整天在忙來忙去,但道心不能有絲毫退失,終日隨緣,但終日不變。整天在做幫助別人的事情,在修福報,但從根本上說都是在修智慧,福至心靈。地球山河大地無時無刻不在變動,但後面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生生不息的我們的妄念。我們的念頭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但念頭後面有個不變的東西,就是我們的真心。真心是空性。動中求靜的過程就是修定的過程,這就是求覺悟的過程,就是智慧,就是解脫,就是自利。從動中求靜,就是體會空性。

然後要從靜中求動。這是指我們開悟了,明白了萬法無我,之後也就明白了眾生本一體,就會產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會度脫眾生。這就是慈悲,就是利他。

這就是由靜而動的過程,就是由體而用的過程。

經過上述由動而靜,然後再由靜而動的過程,就完成了自利利他。就完成了修行。

從修行的細節上來說:
參禪打坐的人,有靜坐,有跑香;有跑香,有靜坐,也是這樣一個過程。

念佛的人,終日在念,但終日不動心,終日不動心,但終日在念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也是這樣一個過程。

踩般舟的人,腳下好似不走一樣,實際上走了;不停地在走,但實際上就跟沒走一樣,也是這樣一個過程。

淨空法師講:動靜是一個,動到極處就是靜,靜到極處就是動,如曉得動靜是一個就大徹大悟,只憑內心的定功,即能看到事實真相,這種境界,乃是“入佛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