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搜尋此網誌

2013年6月23日星期日

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

-------------------------------------------------------------------
 http://relativehumanity.tieus.com/web/cm/wu/moisture.htm

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
作者:武國忠
如何判斷自己身體是否有濕?
  1. 頭髮愛出油
  2. 面部油亮
  3. 睡覺留口水(濕氣飽和自行流出)
  4. 排便粘稠(不易沖掉),且多便。
  5. 小肚子大
  6. 耳內濕
  7. 陰部潮濕
 
濕是如何形成的?
例如:早晨洗頭未乾就出門,晚上洗頭未乾就睡覺,刮痧拔罐後8小時內洗澡,運動後大汗淋漓未止就馬上沐浴,在浴池內刮痧拔罐...等等。
 
濕:
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麵。”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濕邪不去,吃 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痰濕有關。
1800多年前,東漢偉大的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著作《傷寒論》中說:“身大熱,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就是說發燒的人雖然體溫很高,身上反而感覺寒冷想 多穿衣服,表明體內寒氣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此時再用抗生素等寒涼藥物輸液消炎退燒,會把外在的一些寒濕之氣直接帶進體內。(我們不都是這樣做的嗎?)
張仲景是《傷寒論》的作者,在他那個時代,人們忍饑受凍,疾病以寒邪為主,用熱藥就可以直接對治。如今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單純的傷寒已經很少見了,反而 是外寒跟內熱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濕邪。真正的寒症並不多見,主要是以濕邪為主。濕為陰邪,遏傷陽氣,阻礙氣機。換句話說,陽虛的時代是濕邪在作祟。
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現在冬天很少見到真正著涼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
現代人是生活在一個冬有暖氣夏有空調的環境中,對四季的感覺越來越不分明。夏天該出汗的時候因為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體內。冬天燒暖氣,穿件單衣 還冒汗,陽氣外越,藏不住精氣。(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人體在這種環境的狀態下最容易生病,皮膚開合的功能下降,抵禦病邪的能力越來越差了,極容易導致體 內濕邪堆積,造成陽氣虛衰。濕邪對人體的傷害,比寒邪還要大。
酷暑時節,人們貪圖冷氣,愛喝冷飲,愛吃涼菜。一杯冰鎮啤酒下肚,從裡到外、從頭到腳都透著涼快勁兒。殊不知,為貪圖這一時之快,同時也將濕邪深深地埋在了體內,成為困擾我們健康的一個大大的隱患。
每年七八月份叫長夏,此時濕氣當令,人體中的脾與之相應。濕在中醫裡又叫“陰邪”,而脾為至陰之臟,喜燥惡濕,所以脾氣在七八月的時候最旺盛。如果長夏濕 氣過盛,就容易損傷脾臟。同時,脾主運化水液,它的特點是陽氣易衰,陰氣易盛,濕邪侵犯人體後最易傷害脾陽,而脾陽的虛弱也進一步助長了濕邪的侵入。
還有的人喜歡吃豬肉,豬肉性味鹹寒助痰,肉吃多了也能導致痰濕,如果感覺體內濕重,最好堅持吃一段時間的素食。長期吃電鍋煮的大米飯,也容易造成體濕。體濕的人可以用薏米紅豆湯或鍋巴來解決。喝上一陣子薏米紅豆湯之後,再喝小米粥來補補脾胃,久之脾健濕自化。
 
自我診斷體內是否有濕的方法
起床時,看感覺: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發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濕了。
如廁時,看大便:
清晨方便後,可以觀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馬桶上了,一箱水還沖不淨。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衛生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覆擦 也擦不淨(這就是問診單上為什麼要問大便的原因),也說明體內有濕了。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也可以幫助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但現在 很少有人是這種健康的大便。體內有濕的情況下,大便的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這是脾虛的重要標誌,很多人都有),總有排不淨的感覺。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 毒素積留在體內,則百病叢生。
洗漱時,看舌苔:
上完廁所後我們通常就開始洗漱了,刷牙前我們不妨抽出幾秒鐘,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
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淨,乾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頭達不到這些指標,那說明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 而濕潤,則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如果舌質赤紅無苔,則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傷陰了。
除了以上主要的三點,還有兩個判別方法:
第一,看早上起來刷牙的時候,噁不噁心。很多人說自己一刷牙就嘔吐、噁心,嗓子裡邊總是有絲絲拉拉的、不乾不淨的感覺,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一點。
第二,早晨起來感覺小腿肚子是不是發酸、發沉。這些也是濕的典型特徵,順便說一個祛濕的妙法,就是點揉承山穴。(還有三陰交、陰淩泉,都很有用,最好用艾灸)
 
祛除體內的濕氣,方法非常簡單,只需兩個“藥”。這兩個藥能當茶喝,能當飯吃,而且能解決大問題,它們一是薏米,一是紅豆。這兩種東西,不需按什麼比例,每次一樣抓一把,洗乾淨後放在鍋裡加水熬,熬好後就是祛濕健脾的佳品----薏米紅豆湯了。
 
薏仁紅豆湯輕鬆煮
熬煮薏仁紅豆湯,有很多技巧必須講究的。因薏仁很硬,紅豆也很硬,如果放在鍋裹一直熬,大概熬一個多小時還不會爛,很浪費火或電力,而且搞不好還會把湯水燒乾,造成糊底。
我建議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方法是在鍋裡加進足夠的水,燒開後熄火,讓薏仁和紅豆在鍋裏燜半個小時,再開火,燒開後再燜半個小時,紅豆湯就煮成了。
第二種方法更簡單,就是把現在家裡不常用的保溫瓶洗乾淨,放入薏仁和紅豆,再倒進熱開水,塞緊瓶蓋燜著。每天晚上這樣弄好,早晨起來就可以喝了。這是非常省事的,也最節省能源,不用再熬了。
薏米紅豆粥有個好處,就是薏仁和紅豆的有效成分大半都在湯裡,怎麼熬都不會發黏發稠,底下總是熬爛了的紅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紅色的湯,熬煮的時候,水放得 多一些,這些湯就夠我們喝上半天,正好可以當茶喝。如果是夏天,天熱就得盡快把它喝完,如果覺得口感不太好,可以拌點白糖。這不是既能當茶喝,又能當飯吃 嗎?
至於功效,那真是非同小可。薏米,在中藥裡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紅豆,在中藥裡稱作為“赤小豆”,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因為它是紅色的,紅色入心,因此它還能補心。
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濕盛。既要祛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紅豆莫屬。將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為人體吸收,同時也不給脾胃造成任何負擔。
 
消腫減肥好幫手
關於薏米和紅豆的“消腫”作用,也很有意思。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腫就是水腫。試看今人,十個裡面起碼有五六個身體發福,這也是腫,叫做體態臃腫。在中醫看 來,肥胖也好,水腫也好,都意味著體內有濕。水液不能隨氣血流動,滯留在人體細胞之間,使人體迅速膨脹起來。水腫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過是程度有深有 淺而已。
祛濕性極強的藥物或食物能祛除這些滯留在人體的水液,也就能消腫。所以,治療水腫必用紅豆,而實踐證明,薏米紅豆粥具有良好的減肥功效,既能減肥,又不傷身體,尤其是對於中老年肥胖者,效果尤其好。
我平時給病人開完方子後,總要囑咐他們在飲食起居上的一些注意事項,其中說得最多的就是回去煮薏仁紅豆湯當茶喝,或作為晚餐的主食。因濕邪是造成現代各種慢性、頑固性疾病的根本,而薏米紅豆湯是治濕邪最好的藥。
曾經有學生問我:“您怎麼逢人就叫他喝薏仁紅豆湯呢?”我說,因為體內有濕是現代人的通病,薏仁紅豆湯基本上堪稱人人皆宜。有一位病人,經營著一家大型公 司,聽了我的建議喝了薏仁紅豆湯後,感覺非常好,竟然吩咐他們公司的廚房,每天早上都用薏仁和紅豆煮湯,給早到的員工做早點,把煮出來的薏仁紅豆湯,裝在 好幾個大保溫桶裡,供全公司的員工飲用。
 
薏米紅豆湯不可加米煮
經常有人問:“為什麼薏仁紅豆湯煮了半天還煮不出黏稠狀呢?”還有人對我說:“我在煮薏米紅豆湯的時候,加了一小把大米,結果馬上就熬稠了,味道可美得很啊!”
我說:“千萬不能加大米進去!”為什麼?因為大米長在水裡,含有濕氣,濕性黏稠,所以加了大米一熬就稠了。紅豆和薏米都是祛濕的,本身不含濕,所以它們怎麼熬都不稠,湯很清。
中醫恰恰是利用了它這種清的性質,來把人體的濕給除掉,一旦加進去大米,就等於加進去了濕氣,所以整個粥就稠了。雖然味道可能更好了,但對於養生來說並非好事,就因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紅豆、薏米就都白費了,功效全無。

神氣合一之真義

-------------------------------------------------------------------
 http://tw.myblog.yahoo.com/alicken2001/article?mid=145&prev=-1&next=144

神氣合一之真義


2008/12/13 12:14
謝懷宇、謝懷昭/著
7-11 神氣合一之真義 

    前輩先賢仙學鉅子攖甯先生叫人初步下手工夫,唯“動靜自然,神氣合一”。三豐真人亦雲:“凝神調息,調息凝神。”總之皆不過為一自然之旨,行者果 真能做到“自然而然”,則神氣合一矣,形虛炁運謂之自然,心死神活謂之自然,神入炁中,神在氣在,氣在神在,謂之自然。以炁運神,以神主氣謂之神氣合一。

    神氣合一是有不同層次與境界的,先是後天神氣合一而初返先天,再是先天神炁合一入歸至道。

    要使後天神氣合一則需“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從後天心息相依開始,終至後天神氣完全合一而入胎息之門。

    初修之士,先行太和靜功,大靜一場,再以此清靜返照於呼吸之息入于下丹田虛無玄竅,順之呼吸往來,略用微意收攝。心(後天神識)隨息轉,我們“後 天神識”不可作主而息是主,我心更不可逐氣調息,但又不可須臾離此呼吸,勿忘勿助,逐漸五官覺受渾同為一,雙目與耳之功能盡歸虛無,五官覺受化為一 “神”,莊子曰:“官覺止,而神欲行”。自然而然,呼吸變慢,變細、變長、變柔。我心隨之更加虛靜而神愈靈動,心愈虛愈靜則息愈長愈細,直至呼吸不能區別 而旋為一炁,呼與吸兩種運化完全合為一體,無來無去,無聚無散,此時我之後無神識完全退位,心虛靜至極點,心息完全合一,神在炁中而不知,炁抱神外而不 曉,心即息,息即心。外呼吸斷絕,到此地位,行者更需進而又進,直至入於混沌又混沌,則後天神氣完全合一。此時,體相虛空,形身不存,混沌久之,則鴻蒙化 精,造化自生,入於先天至境。

    何謂先天神氣合一呢?所謂先天者,神即炁,炁即神,神炁全無分別,皆為先天元神祖炁之妙用。到此,已是煉炁化神之功修階段,體成乾象。所謂時至神 知的先天活子時,不采之采是為真采,皆是指的此先天神炁層次,唯後天神氣可分,先天並無分別,只是一“物”,在功態內景之運化中,動時為炁,此時神在炁 內,見炁而不見神。靜時為神,氣歸神中。而動靜皆被“虛”涵之,到動靜俱無,則入恍惚杳冥,先天之物現“象”。動者炁動,炁動即神動,故曰時至神知,先天 神炁本為一體,所謂先天神炁合一,乃是指我之先天合於太虛之先天也。

    初機之士,初入神氣合一,由於其性未夠精純,神炁之中雜有氣質之性,故時有反復而神氣分離。因此虛無炁生,真炁大動之時,各種濁念和後天氣質之 性,最容易產生。故在真炁大動之時,需用雙目神光凝注於大動之處,了照閉鎖九竅的神氣出入,一心不亂,一意不散,其心神警覺起來,如微提肛門穀道,舌抵上 齶等法訣皆需做到。這樣防患於未然,方可使真炁不化為後天而清輕上升,陽極之時,動開始趨於靜,真炁將衰減,陽炁大盛,則又不可用意用神,需放下心神,衰 減時,一般心神容易昏沉,不能做到順其自然。故此時,雖休息而不用神,但不也可失去“覺照”。即意不可散,意散則火寒,而丹不結也。丹經雲:“陽極陰生早 防昏”。

    總之,開初一個“雙目神光窺定,一心不亂,死心踏地”。結尾一個“一意不散,微微了照”。其餘所有功修都是一個順其自然而已,並無玄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