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搜尋此網誌

2012年2月7日星期二

吳式太極拳之“鬆

-------------------------------------------------------------------



吳式太極拳之“鬆”
(作者:馬多瑞)

         
    由於師承的不同、修煉階段的不同等眾多因素影響,所表現出來的“鬆”也是千差萬別,有很大差異的。體感身受高手的“鬆”很簡單,但真要把這種“鬆”說深說透,讓人一目了然,就相當困難了。“鬆”是練好太極拳的最重要的基礎,鬆不下來,渾身僵硬,是不可能練好太極拳的。
          
    “鬆”,首先是意識活動。意識上自己猶如閑雲野鶴一般,並不著意要幹什麼,大腦先放鬆下來,然後逐一檢查身體的各個部位,將肢體、內臟都放鬆和舒展開來。鬆,需要用意念去引導,每一個細微部位都鬆到;需要意念去追尋,去有目的地關照。反過來,細細感受、品味各部位的鬆,本身又是訓練意識的有效手段。
          
    “鬆”,是為了求得身體重心下降。全身肌肉、經絡、筋骨的舒展放長,身體各部位處於最佳結構而對拉拔長、相對穩定,由舒展放開而得到輕靈變化的彈性力。“鬆”非散懈,亦非軟飄,這一點是很難把握的。只有鬆透了,才能求得全身意、氣、力的均勻一致,獲得周身一家的整體力,使得弛——張——弛的瞬間變化成為可能,同時肌肉的弛張差越大,則爆發力越好。
          
    “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從某個角度講,能鬆一分,功夫就上一分。要真正達到太極拳所要求的鬆,恐怕非經過高人的指點才能行,由於各人的悟性不同,鬆到了一定的坎上,就過不去了,需要老師的引導。
          
    真的放鬆到意、氣、力都沉入腳底,且入地很深時,會覺得有一種東西從腳底向上升騰起來,漸漸充盈全身,將人向上拔起。有了向上領起的感覺,便會加深全身向下鬆沉的體驗。這時才能真正領會“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拳意,而頂頭懸也會于自然中形成。
          
    把全身鬆勻鬆透了,筋骨鬆開,毛細血管最大限度地開張,微循環加強了,全身意、氣、力分佈均勻了,呼吸深長了,把虛領頂頸、周身漲滿、節節貫串、支撐八面等等逐一找到,覺得全身很順,很舒適,很沉又很輕,渾身綿綿的融融的以致於漸空,若達此境方為真鬆。這時的鬆,已非常人所理解的不用力,而是進入了一種“功夫”狀態。形鬆較易做到,而心意鬆開、有包藏天地之意,使自己融會於宇宙,對任何刺激威脅都不緊張,從容以對,泰然自若,將生死榮辱也置之度外,這大概要盡畢生的努力。
          
    太極拳的功夫,從某個角度講,也可以說是鬆的功夫。中定勁、鬆沉勁、輕靈勁、整體勁等等都須從“鬆”中求得。說起來簡單,但實際做起來大概沒有人不在這個“鬆”字上繞圈子、走彎路的,只不過程度不同罷了。
          
    首先,是對不用力才能練出克敵制勝功夫的懷疑。盤架子時儘管也注意放鬆,但時不時的僵勁就上來了。如若把注意力放在一招一勢的用法上,就更糟了。過早的這麼想,只會產生拙滯力,破壞了太極拳所應有的狀態,欲速則不達。並不是練太極拳就不能想到用法、想到發力等等,而是不能超越階段。還有人練拳時意想用手推大山的,筆者領會,要以如此重濁的意念練出輕靈的功夫來,只能是南轅北轍。筆者教學生的時候,如果他是真心癡迷了要練太極拳,就讓他在拳架中用手用腳用整個身體去觸摸周圍,比如說,摸到一枝楊柳的阻擋就不要走了,而要開始轉換。
          
    其次,練太極拳有大成者如鳳毛麟角。很多教者不能以身示範,把拳經拳論中的道理展示出來,大多數修煉者少有機會感受到什麼是真正的“鬆”和“輕靈”。要練到上乘功夫,必須先找具備上乘功夫的高手體悟一下,心知身知其中三味,從這種感悟中你才能看到差距,瞄準方向,確定奮鬥的目標。
          
    推手是對拳架的檢驗。很多人在盤架子時還能鬆下來,但與別人搭手時,對方一問勁,自己先是本能地一頂,然後再放鬆,豈不知這一頂已犯了大忌,這就是假鬆。還有的教太極推手的書上講“接手先微微用力掤住,再行走化”,殊不知若是遇到水準低於自己的推手,如此接手雖不算妙手,卻也可以獲勝。若遇高手,你微掤之時,對方之意力已透你骨內,哪還有走化的餘地。照此練下去,最終也只能練個中等水準。真正的高手應該是問不出頂勁的,而是避開鋒頭,在對手意力微弱的側背將力填進去。當然這要練至知一指之虛實方可。這裏主要是在說鬆。
          
    當對手用力時能不頂、能在不破壞鬆的狀態下將對手化開,就算有了進步。但遇到更強大一些的對手,其意先透過你的層層防線直指你的重心,你鬆的功夫已不能承受其重力,又僵了,不能運轉了,前俯後仰,立腳不穩,就要再鬆,要像一條裝滿沙子的麻袋,沙子很細很均勻地自然向下鬆沉,周圍越刺激越搖晃就越密實。練拳練到了能承受來自各方面的重力仍能靈活運轉時,就有了一定的內力了。很多練習推手者是一鬆就懈;虛領頂頸、節節貫串、支撐八面等等都沒有了。吃了虧,不尋查自身的毛病,卻認為是鬆之過,便用力使僵勁想撈回來,在僵滯和散懈之間左右搖擺,把握不住“恰到好處、無過不及”的尺度,這就是太極拳“十年不出門”難以致用的一大關口。
          
    吳式太極拳擅長柔化,對鬆柔的要求也就更高。鬆柔似水,又具有水的激蕩、浮力,這就要求從上至下,從內到外,鬆勻鬆透,形成整體一致,從極柔綿軟之中產生出“力如浪湧”的摧枯拉朽之力,這個“鬆”中是含有中定、圓滿、激蕩、輕靈、沉渾、貫串等等要素的,對此,習者務請留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